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道出的这个命题,凸显了思想的伟力乃至魔力。从文字文本来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尤其是思考,确实是以思想作为脉络乃至是中枢来展开的,本尊的肉身作为外在形象,有时是不重要乃至是可漠视的。
以孔子为例,我们熟知他的格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尤其是最成功的私教老师,等等。至于孔子身高几许,颜值如何,我们多是缺乏认知的。这与两千多年前绘画术的不发达(今人所见的最早孔子像,是山东东平县汉墓壁画的《孔子见老子》),与中古尤其是远古年代的绘画作品难以保存流传下来(留存至今的唐朝吴道子所画孔子像,是刻在石碑上的),脱不了干系。
5月中旬,我在贵阳先后三次参访孔学堂,在孔子展览馆里,看到一幅《“长人”孔子》图板,其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推算出孔子成年的身高,接近两米,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在孔子像左侧,以10厘米作间隔,有一幅从20厘米到两米的身高标尺,参观者可站在该标尺旁,与孔子身高做一对比,留影纪念。对于我等诸多凡夫俗子而言,与孔子的差距,不仅是在思想、践履与智慧境界上,还可落脚在身高上,这项比较,蛮有趣。
此前,我在孔学堂旁的大成精舍,看到过一幅孔子半身古画的临摹作,龅牙是其面部的一大特征。《荀子·非相》有言:“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是古代腊月时驱逐疫鬼或出丧时所用之神像,脸方而丑,发多而乱,形凶恶。《孝经钩命诀》有“仲尼龟脊”“夫子辅喉”“夫子骈齿”等历史记载,宋代民间对孔子的相貌有“七陋”说,等等。由此可知,孔子的颜值并不高。颜值经济不是现代才有,古人或许也注重颜值。孔子在列国游说诸侯,却屡屡碰壁,以至颠沛流离,当时有人嘲讽其为吃无正餐、居无定所的丧家之犬……这除了与当时诸侯们的短视有关,或许也多少与孔子的颜值有关?真是未可知。能肯定的是,如周润发饰演孔子的那种五官清秀、玉树临风乃至是风流倜傥的相貌,现代影视作品里可以有,却不是孔子的真相貌。
由孔丘到孔子的扬名立万,源自于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是一位深知生命短暂、感慨时间易逝的智者,从十五岁有志于学,到七十岁的随心所欲,显见他是善于设计自我人生的精算师。他一生始终拒绝躺平,勇于主动出击,志于学后,成长为理想至上的官迷,他屡登列国诸侯们的门,进言献策,跑官求官,终极目标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自己复周礼的政治理想,实现治国安邦尤其是安民,试图用仁义礼智信来改变“礼崩乐坏”的时局,他为此而毫不畏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仕途受挫后,他成功转型为勤奋整理古典文献的伟大历史学家,善于在述而不作中阐述传统智慧与自我理想的伟大思想家,勤力创办私学,提倡并推行“有教无类”的普惠教育,践履“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终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的孔门学派,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全球人类历史的视野里,他是轴心时代超群拔类的伟大思想家之一,是一个崇尚自由、思想丰盈而又富于人情味的智者与行者。能以思想立于史册的人,是最伟大的人,孔子在这方面,完胜因穷兵黩武而目光短浅的秦皇汉武们,是独步古今的素王。
尤其可贵的是,在遥远的两千五百年前,人生七十是古来稀,孔子却能“七十随心所欲,不逾距”,精彩地活到七十三岁,是春秋时代难得的老寿星,这跟他有一颗能抗衡滔天风浪的强大内心,有仁者爱人之心,有定力,有亲和力,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融洽等等,是正相关的。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兼具了智仁勇,做到了仁者寿,无愧于司马迁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赞语。
(作者为哲学博士)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