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微信和微信群之后,“群居”就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公司开展工作要建个群,同学交流感情要建个群,熟人团购杀价要建个群,临时召集饭局也要建个群……假如没有群居过,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
群居生活,五味杂陈。群多了,群居久了,退群也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新常态。本文就聊聊退群这个事儿。
退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动的与被动的,好合好散的与不欢而散的。
先说一个被动退群的故事。我的老同学李哥,和我同在一个家乡群。此群由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学发起,汇聚了老家遍布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界“精英人士”和“成功人士”,旨在交流乡谊,并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李哥为人耿直,经常在这个群里针对家乡的治理政策发表一些批评性的意见,显得不够“正能量”和“主旋律”,群主觉得他不太和谐,就把他逐出了群。李哥很是无奈。我猜,他也许很想唱一曲“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吧。
主动退群的案例,要比被动退群的多得多。主动退群是退群的主流形态。主动退群的原因,要么是为了给群居生活减负,减少群太多带来的信息干扰,要么是与某个群中的某个人理念不合,“道不同不相为谋”,索性一退了之。
以我本人为例,最多的时候,我曾经在近80个群里同时群居。如果每天把群里所有的信息都看完,恐怕我就没心思、也没时间工作谋生了,抱着过“极简主义”生活的想法,我退出了60个群,静悄悄地退,估计群主们也未必知道。如今,我手机上保留的群,控制在20个左右。私下交流得知,朋友中,同时在100多个群里群居的不在少数。最震撼人心的纪录,是樊哥创造的,他最多时同时进了500多个群,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为自己、也为手机减负,花了两个小时,退出400多个群。
据我观察,群居生活中,因“道不同不相为谋”引发的退群事件,主要和三个话题有关:其一,政治理念的左或右;其二,中医的废或存;其三,转基因食物的吃或不吃。这个三个问题,一旦讨论起来,便无止无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往往演变成争论甚至相互攻击,气氛尴尬。每次辩论下来,总有一两个群友因此愤而退群。
我的朋友赵哥主业做金融,业余当诗人,他和我曾经同在一个文学群。某天,有个作者在群里发表了一首赞美诗,赵哥批评这首诗写得太谄媚,没有骨气。作者不爽,立马反驳,一来二去,辩题从文学转到了政治,文学观不同的两位辩手,政治观更是相左,引得一帮群友或围观,或站队帮腔,反对赵哥的群众占多数。最后,眼见达成共识无望,赵哥毅然决然地退群。本来,建这个群的初衷是谈诗歌,谈写作,不主张谈政治,但是谈着谈着,总会因某个机缘,与政治沾上边,从而引发政见之争,并最终引发退群事件。这也是很多文学群的宿命。由此看来,人类也许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前几天,在我当群主的一个写作群(姑且称之为“芦苇群”吧)中,发生了一起让我颇感意外的退群事件。
退群的张哥和熊哥,是两位知名的财经评论作家,也都是我的文友。那天,熊哥在群里谈到了“基金抱团”现象,认为这是一种“割韭菜”的传销行为。张哥当即反驳,认为“基金抱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传销。几个回合辩论下来,张哥和熊哥都有些情绪激动,先后退群。因投资理财观不合,居然也会引发退群事件,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也让同群的群友吃了一惊。
对于因观点不同而引发的退群现象,我的好朋友、深圳文化观察员晋东南的看法颇有道理。他说,在微信群里辩论千句,不如见面说一句,因为辩论的双方,在微信群里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只看到生硬、冰冷的字句,而人的表情,哪怕是装出来的微笑,对缓和辩论的紧张气氛也有润滑、缓和作用。同样烈度的不同观点的辩论,如果是在微信群里进行,会让双方翻脸;如果是在生活中面对面地展开,往往会和平收场。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生活中,你如果面对面口头说某人“扯淡”,他会一笑了之;但如果你在微信上用文字指责某人“扯淡”,他就可能与你闹翻。
晋东南的这段话,是在张哥和熊哥退群不久后,发表在“芦苇群”中的。我想,我应该将它分别发给张哥和熊哥看,邀请他们重新回“芦苇群”,再续群居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