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粤菜馆向外发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围着妓院和戏院转,无论北京、上海还是天津都是如此,在海外,也大体如此。比如,在纽约,“1924年,在位于时代广场和哥伦布圆环之间的百老汇大街上,已经有了14家大型的‘杂碎爵士餐厅’”。这种围绕娱乐中心自办娱乐的中餐馆,像“紫禁城等俱乐部内的表演由于从歌唱到声乐、到合唱,甚至再到脱衣秀,都是清一色的华人,便吸引了一大批政客、电影明星及商人来此体验异域风”。这与国内的粤菜馆唱女伶或飞笺召伎,异曲同工。事实证明很成功,除了这类餐馆的扩张数量,还有具体的例子:“有一位先前在埃俄塞克斯街靠洗衣谋生的男子,成了中式夜店老板,据说戴着大颗的钻戒,乘着进口汽车,经常陪着一位头发染得金黄的滑稽舞演员四处游玩。”([美]安德鲁·科伊《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版,第211页)
到后来,中餐馆风靡好莱坞,则可视为一种良好的发展成果:“好莱坞近来广东菜风靡一时,几家国人开设的广东菜馆大匀好运,每天一早到晚,座客轧满,大明星们趋之若鹜。现时影城凡有重要宴叙,很多已废除鸡尾酒会,而改以广东菜款客了。不仅此也,即下午茶会,改咖啡而用绿茶,亦已成为普通现象。影星最初提倡广东菜者是著名的‘中国之友’,曾得蒋夫人梅花奖章的洛丽泰扬。她平时常约友赴广东菜馆饱啖异味,赞不绝口。男明星中,如大嘴笑匠乔琪白郎,也是誉扬广东菜的有力分子。几家大电影公司的餐厅曾在纽约旧金山等地公开招雇华藉厨司,以应明星们的需要。那里广东菜馆规模不大,往往顾客太多,应付不来。有些在美华人颇想去影城开设两家规模较大的馆子,好莱坞著名的沿山饭店也拟增设中菜部,只是最困难的,还是招雇不到厨司,虽在报端征求,肯出巨额薪金,应征的人寥寥无几,而那极少数贪图重金而来的人又都不是烹饪能手,所以现在广东厨司很是吃香成了求过于供的现象。”(圈外人《广东菜风糜了好莱坞》,《海燕》1946年第2期,7页)
其实,早在1934年,来自佛山的邝泗家族拟在洛杉矶唐人街新开中餐馆时,主要目标就设定好莱坞人群并取得成功:“我们要成为城里的第八家,但我们能办成最好的。我们要最好的食品,最好的菜式,我是半个老番(邝泗与白人妻子所生的儿子)!我们的饭店是给白人开的。我们要为他们服务。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吃饭的地方。这得是个像样的地方。我们要招来好莱坞的人群。”(泗丽莎《百年金山:我的美籍华人家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页)
粤菜馆在好莱坞的成功,激起了好莱坞明星的开店热情——今天不少港台明星便多有开餐馆者——但因为厨师的缺乏,便转向英伦:“利安饭店的主人利安,是美国华侨,在好莱坞当过电影明星,退出影界后,来伦敦开设饭店。他饭店里挂上宫灯,装上屏风,茶几上一只只中国花瓶,倒是十足的中国打扮。壁上悬满明星们的照片,都有明星自己的签字,他的馆子,主要的主顾是电影界中人,常有明星去用餐。”(徐钟佩《伦敦和我·中国菜馆》,《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5期)
利安饭店之外,老资格的粤菜馆探花楼的一段影缘也值得叙。探花楼在壁卡底里(音),“排场很大,穷学生是不去的”。探花开得成功,又在临近华杜尔街开出了新探花楼,而且排场更大:“下层可跳舞,价钱较贵。上层则颇合学生们的需要。”“到新探花楼吃饭的,不仅是中国人,暹逻人也常来,不尽的东方情调。”中国著名影后胡蝶1937年访欧抵英时就曾履席于此:“当日的(使馆)茶会中,黄柳霜女士也在座。当中一位马太太给我们介绍。黄女士身材很高大,面擦黄粉,唇涂得很红,穿的是一件五色斑斓,袖子很阔的衣服。头戴一顶黑色的草帽(帽子的式样和满清的兵士所戴的一样),我们见面之后,我便用广州话和她说了几句应酬的话,随后再和她说时,她大概广州话不大会多说,只会说台山土语,所以大家便没有细谈下去。第二天在探花楼吃中饭,又遇见了在巴黎时也遇见到的那位姓李的先生和他的夫人及戚属等。这位先生不仅是广东人,而且出是鹤山县,和我也是同县。”黄柳霜可是好莱坞第一个华人女明星,而且当时正红着呢!胡蝶还详细描述了她到访过的柏林泰东饭店,又为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影缘添上了漂亮一笔:“内部的装修完全用中国的美术色彩。顾客除我国的侨胞外,外人光顾的以日本人为多,所用菜肉原料是由伦敦运往的。又因近年德国为安插其失业的人民,对于外国人的雇员极力取缔而代以其本国人。所以泰东虽说是中国馆子,可是除了厨子之外,其他一切堂役都是德国人。其他的中国菜馆如天津,汉津,及南京等,都是一般地没有中国人的员役。”(胡蝶《欧游杂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97、4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