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运动战的典范,四渡赤水“出奇兵”依靠的是什么?6月2日,融媒体长征车队来到赤水河畔的茅台镇,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毛泽东近乎艺术的指挥演绎背后,有一个神秘而关键的部门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作为无线电技术情报侦察部门的军委二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渡赤水前,40万人的敌军部队将3万人的红军部队包围)
第一次渡赤水其实是土城战况不利之下的无奈选择,而土城战役打得艰难的重要原因则在于情报差错。红军进攻土城旁边的青杠坡,这里地形适合打红军最擅长的伏击战,而且当时情报显示这一路川军只有3-4个团,以红军两个军团的兵力来看几乎是不在话下。然而,交战之后却越打越艰难,甚至最高层的朱德等人都不得不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原来川军实际上有6个团,随后还有增援部队赶来。原计划的伏击战硬生生变成一场拉锯战和消耗战,因此毛泽东果断决定撤出战斗,这才有了一渡赤水。
第四次渡赤水则是一个情报信息助力决策的典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挥师南下,但敌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两纵队主力紧追而下。前面很快又将面对乌江天险,如果不能引开两路敌军追兵,红军将被迫在乌江北岸背水一战。就在此时,军委二局献出一计,二局掌握对方密码、熟悉电文格式,曾希圣建议假借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电令周浑元、吴奇伟,改变南下追击路线。此计果然奏效,中央红军争取到了一天时间,顺利南渡乌江,把周浑元、吴奇伟纵队主力甩在乌江北岸。
(第四次渡过赤水后,红军跳出了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圈)
紧接着,军委二局又发现在贵阳的蒋介石身边只有4个团。毛泽东因此决定威逼贵阳,吓一吓蒋介石,位于滇东北附近的滇军孙渡纵队因此被紧急调到贵阳救驾,由此也让出了一条红军进入滇东南的通道。
这个神秘部队究竟是何来历?实际上,军委二局成立于1932年第3次反“围剿”胜利后,其前身是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总参谋部情报科。当时,红军缴获了敌从的大量装备,其中包括多部无线电台,情报科也从此升级为情报局,由黄埔军校毕业生、军事情报专家曾希圣任局长,带领曹祥仁、邹毕兆等破译高手侦探敌情,他们对蒋介石中央军的密码早已烂熟于心。
为适应长途行军,曾希圣把二局一分为二,采取接力方式,保证24小时开机对敌监听和破译电报。对比来看,国民党军当时获取情报主要靠空中侦察和地方政府报告。但那时的空中侦察只能靠飞行员目视,而不是雨就是雾的气象,使得空中侦察基本处于无用之地。而地方政府的报告,要么只是局部,甚至误把小部队当成大部队,把佯动当成主力,要么是两三天前的红军动态。蒋介石和他的前线指挥员不得不来回调动部队,疲于应对,每每扑空,使整个战局形似主动、实为被动。
不过,长征初期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这些军事情报并没有转化为支持决策的有效信息,以至于惨败湘江。准确的军事信息和高超的指挥能力缺一不可,二者结合才能发挥出作用。
后来,毛泽东对当时中央红军的情报工作有过形象的高度评价。他说:“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参考文献:《军委情报二局与“四渡赤水出奇兵”》 军史专家陈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