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周珊珊 人民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珊珊:据报道,今年以来,湖北组织楚商回乡主题招商活动1800余场,走访重点楚商超1万人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579个,总金额3.6万亿元。“飞雁”缘何变“归雁”?
张双双:过去楚商走出湖北,是市场规律驱动下,为寻求更广阔发展空间和更优要素配置的必然选择。如今回家乡,不止于“反哺家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在于发展推力显著增加。“十四五”时期的前4年,湖北经济年均增长7.1%,2024年GDP突破6万亿元,发展速度快、潜力大,自然对各类经营主体有吸引力。
乡情不再是单一的“情怀牌”,同时还转化为信任资本。本土企业武汉高德红外在家乡得到良好发展,从30万元注册资本起步,成长为国内红外行业领先企业,在破解“卡脖子”难题后,将旗下普宙科技的总部也搬回武汉。类似的选择中,经济理性是“能不能回”的基础,情感因素是“愿不愿回”的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归雁”的强劲动力。
周珊珊:吸引更多楚商回来,湖北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上做了哪些升级?
张双双:硬环境上,把基础长板锻长。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11条,中欧班列(武汉)辐射40国,阳逻港通达全球117个主要港口,高铁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从九省通衢迈向四海联通,物流成本优势显著。同时,湖北工业门类比较齐全,“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崛起,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突破发展,产业集群和生态优势愈加明显。
软环境上,以贴心服务取胜。一手抓改革,2024年为经营主体降低各类成本超1000亿元;一手抓亲清政商关系常态化,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内外兼修”,让广大客商在事业上有发展、在政策上有实惠、在社会上有地位,引商、育商、营商自然顺畅。
周珊珊:让楚商“回得来”只是第一步,真正“留得住”“发展好”,还需要湖北把握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战略叠加的优势,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多机遇。
张双双:打出构建完善产业生态、培育创新动能、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生活配套等组合拳,才能让企业扎下根。例如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形成“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体系;建立营商环境持续评估机制,及时响应企业新诉求。
周珊珊:楚商“归巢”,看中的是湖北独特的优势,比如高校资源丰富,可以形成“人才+产业”的协同效应,看中的也是中部地区的共性优势。
张双双:丰富的高校资源是吸引楚商回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湖北大力推进“楚商+校友”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比如,东风公司牵头组建“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企业出题、政府搭台、联合答题、市场检验。又如,依托16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湖北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为楚商企业提供持续智力支持,让科教优势更好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中部省份区位、资源、人才等优势相近,努力超越“成本竞争”,转向“价值赋能”,打好“情感牌”,更打好“发展牌”,才能形成独特的引商魅力。在此基础上,优化“产业+创新+人才”的生态,建立让企业家有归属感的政企沟通机制,注重培育文化品牌,凝聚本土企业家的情感认同,才能更好形成“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良性循环。
周珊珊:更进一步,当各省都在打“乡情牌”“成本牌”,如何避免“内卷”?不同地区能否从简单的“梯度转移”迈向“价值共创”?
张双双:避免“内卷”的关键,是跳出同质化竞争思维,构建差异化定位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比如湖北聚焦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湖南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江西致力于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航空等产业集群……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禀赋,通过错位发展实现共赢,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要想做到“价值共创”的跃升,需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消除要素流动的壁垒,降低区域交易成本;也需要产业生态协同共建,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
周珊珊:跳出湖北看中部,从“飞雁”离乡,到“归雁”筑巢,直至变成“留雁”大展身手,背后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连点成面。
跳出中部看全国,推动物流效率、产业配套、创新生态等有效耦合,区域分割自然被打破,要素流动就可以不再受“省界”限制,助力区域发展逐步突破单一增长极驱动模式,向多中心互联互补互动的新阶段迈进。各地既各唱各的“拿手戏”,也分工协同唱好“大合唱”,就能演奏出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