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竞逐人形机器人赛道
来源:证券日报作者:冯雨瑶2025-11-26 08:56

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广州车展”)正如火如荼进行。本届车展上,部分车企不仅带来了重磅新车,还展示了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新成果。

例如,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展出了自己的机器人产品“小安”。这款人形机器人身高169cm,体重69kg,全身有40个自由度,续航超2小时。

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安’这款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与人交流、演示武术、协助人工作等功能,同时其他功能正在开发和测试中。”

“公司高度重视机器人业务,其已成为公司前沿战略中最先落地的一大领域。”上述长安汽车负责人表示,“机器人业务已被视作长安汽车新的增长极。”

除长安汽车外,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也把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搬上展台,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展示了其第四代具身智能机器人GoMateMini。

广州车展上机器人的亮相,折射了车企将人形机器人视为重要的战略方向。当前,部分车企正通过自研、联合研发或投资的方式布局机器人赛道。

例如,今年10月份,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公司重庆凤凰技术有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各自发挥长板优势,开展具身智能联合设计等端到端全业务,共创人工智能应用新生态。此外,今年4月份,奇瑞汽车与AiMOGA团队联合研发的墨甲人形机器人在奇瑞国际公司园区完成首批220台全球交付。

为何车企纷纷竞逐人形机器人这一赛道?

“这些车企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同源,能将成熟的智能驾驶感知、决策与控制技术平移至机器人。”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同时,庞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与智能制造经验,也为车企降本增效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且其自家工厂更是产品落地的首选场景。

长安汽车在投资者调研活动中披露,公司联合头部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突破机器人“大脑”“能源”“驱动”等核心技术。按照规划,长安汽车将基于工厂、门店、家庭和特种应用场景,按“近期—中期—远期”三步走的方式,做面向商业+技术闭环的整合商,打造多款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公司预计从明年开始,逐步发布原型机并持续迭代。

据IDC预测,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关键形态,市场占比预计超过30%,引领机器人向通用化与自主化的高阶阶段演进。

不过,车企入局机器人赛道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投入端,机器人研发需要巨额资金,而汽车行业利润有限,易加剧现金流压力。商业化方面,当前产品多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家用、康养等场景尚未形成刚需,且高精度部件成本高、效率未达工业替代标准,规模化落地尚缺乏成熟模式的支撑。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