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国内期货市场生猪主力合约2601早盘最低报11380元/吨,跌幅0.22%。此前在11月21日,该主力合约盘中最低触及11330元/吨的历史新低。
广发期货研报显示,上周全国生猪出栏均价11.6元/公斤,较前一周下跌0.25元/公斤,周环比跌幅2.11%,月环比上涨0.19元/公斤,涨幅1.67%,年同比下跌4.55元/公斤,同比跌幅28.17%。
上周企业积极出栏,供应形成一定压力,下游需求预期改善,大猪价格有支撑,西南腌腊需求开启对现货价格有一定支撑,价格运行总体震荡为主。
回望2025年,国内生猪价格低位震荡后震荡下滑。
截至11月20日,卓创资讯监测2025年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为14.04元/公斤,较2024年同期下跌16.72%。理论上,2025年生猪的出栏量是由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的,彼时养殖端正处于缓慢扩产阶段,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叠加母猪生产效率提升,对应2025年生猪出栏量增加,利空生猪价格。
同时,2025年终端需求支撑欠佳,虽屠宰量同比增加,但鲜销市场支撑不足,屠宰企业收购生猪积极性较低,难以对猪价形成较强支撑。
生猪市场持续低迷背景下,2025年二次育肥养殖户看涨信心降低,补栏行为减少,二次育肥热度下滑。
“这一变化既受市场行情的直接影响,也离不开政策引导与养殖端盈利状况的驱动。”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邹吉莹认为,未来二次育肥或因季节性需求与部分养殖模式选择仍有存在空间,但热度难有明显回升。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5年样本企业出栏量流入二次育肥渠道占比下滑。截至11月20日,2025年样本企业生猪出栏量流入二次育肥渠道占比为12.95%,较2024年6月至年底下滑6.36个百分点;其中流入二次育肥渠道占比大于10%的时间段占总时段的54%左右,较2024年6月至年底降低16个百分点左右。2025年猪价震荡下滑,二次育肥养殖户对后市看涨预期不高,同时较低的猪价导致二次育肥养殖户长时段亏损,叠加政策方面禁止二次育肥,使得2025年二次育肥热度明显降低,对猪价的托底作用减弱。
邹吉莹表示,对养殖端来说,在成本变动不大的情况下,猪价降低意味着盈利缩水。在卓创资讯调研的基础上,选取2025年二次育肥热度较高(补栏占比>10%)的时段,假定补栏120公斤育肥40天至150公斤计算二次育肥理论出栏盈利。数据显示,2025年二次育肥热度较高时期理论出栏盈利平均为-101.33元/头,较2024年减少297.62元/头。猪价降低且肥标价差增幅有限,导致二次育肥养殖户亏损时段较长,育肥信心降低。
除此之外,政策对二次育肥热度的影响同样较大。为配合“节粮减损”行动,同时平衡疫病防控、市场稳定与产业升级,引导生猪行业理性发展,政策层面于二季度末、三季度开始禁止头部企业销售二次育肥,同样使得二次育肥热度下滑。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仍达4035万头,月度环比减少0.07%,同比减少0.66%,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5%,显示出产能去化进程依然缓慢。
对于后市,广发期货认为,市场供应有所恢复,价格从前期的偏强再度转弱。伴随天气转冷,叠加西南腌腊开启,市场对需求预期也有所增强,短期价格有支撑。但市场对中期猪价并不乐观,价格回暖后出栏积极性也明显增加,不利于近月盘面走势。近期东北等地区有疫情散发,在亏损格局,及高养殖密度前提下,疫情发酵程度需持续跟踪。
“未来一年,受到政策限制,二次育肥热度或难有明显提升,对猪价的支撑作用或难以增强。”邹吉莹分析,大猪需求的季节性变化一直存在,同时“短、平、快”的养殖模式已成为部分养殖户较好的选择,所以二次育肥或仍存在,在补栏时期利多猪价、出栏时期利空猪价。但从体量上讲,二次育肥对于猪价的影响程度,将呈现下降的趋势,2026年的生猪价格或难继续寄希望于“二育托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