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维信用评级框架的科创债投资与配置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刘之彦2025-11-24 11:42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 刘之彦

自2021年起,科创债在交易所层面落地,标志着“技术属性资本化”的制度化推进。然而科创主体不同于传统债券主体,投资科创债的逻辑也完全不同于投资传统信用债,原有的传统信用评级研究体系不再适用。

传统的信用研究主要包括财务比率分析模型、对数几率回归与概率单位回归等违约预测模型。开展研究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商业性评级机构,由发行人付费评级;二是投资主体内部研究团队,他们基于财务数据与内部信用分析师主观研究形成内部投资评级。前者本质上属于服务融资发行端的“卖方评级体系”,其结论更偏向违约概率判定与信息披露审查,并不直接支持买方在收益—风险对比、信用利差交易、分组投资测试过程中的实务需求;后者则存在可复现性与一致性不足、覆盖面有限、易受锚定与幸存偏差影响、难以沉淀为可审计的指标口径与阈值等问题,因而难以直接转化为可交易的分层信号,在信用利差不显著的债券市场环境下,信评沦为了投资的附庸品。而科创债这一创新品种,打破了原有的信用债投资逻辑,投资科创债的机构希望在相同信用风险敞口下,找寻到可以获取更高的超额收益的科创企业。

一、以“四维信用框架”映射科创债投资交易信号

买方机构内部评级的目标并非彻底剔除中低信用企业,而是在可接受风险内实现收益排序与风险预算分配。为适配科创企业特性与买方投资机构需求,本文提出“四维信用框架”(详见下表)。方法上,先对各项指标进行口径统一、去极值与标准化处理,再以“评级、久期、行业、发行人性质”等作为控制变量进行横截面中性化,交易使用滞后一期信号以消除前视偏差。权重由BWM方法生成,该方法由专家明确最优与最劣维度,通过两组对比给出相对偏好,系统自动求解并校验一致性,以降低主观不一致。随后进入TOPSIS步骤,构造“理想解”与“负理想解”作为参照,计算每家企业相对两者的接近度,并据此得到可排序的综合信用得分,并在横截面上再次中性化以保证可比与可交易。

ScreenShot_2025-11-24_110943_193.png

通过“技术与资本—信用—收益”的传导链条,“四维信用框架”下的综合信用得分可以转化为可交易收益,例如更强的技术与资本支持会改善融资条件与现金流,市场将差异定价为信用溢价与面对市场风险时的回撤差异,在利率与事件波动冲击下,高综合信用得分的资产往往表现出更低的波动与更小的尾部风险。换句话说,技术力与资本力越强,科创企业越能在产线扩张、技术升级或政策催化时迅速拿到资金,形成“缓冲垫”,这直接体现在信用利差的压缩与价格的抗跌性上。当技术力和资本力排名靠前、R维度风险事件较少的科创企业进入再融资窗口时,由于再融资提供的资金流入,使得债券的信用风险得到降低,这部分收益正是综合信用得分提供的提前预判。

二、建立科创债投资组合

与一般信用债不同的是,科创债发行主体更依赖股权与可转债等再融资窗口,基本面弹性更大、事件更密集,债券且多在交易所发行,成交呈现“公告/政策/业绩窗口期放量、平时偏薄”的特征,因此在真正开展科创债投资配置时,可以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考量。

一是权重设置,可先按照“评级、行业、生命周期”分组,再依据综合信用分数细分到“重点关注、可持有、观察、暂不持有”。R维度承担准入与事件触发的双重职责,触发清单需要结合科创债的特有事件:如专利无效/侵权诉讼受理、关键产品研发落地或达产进度重大不及预期、招投标落选、核心客户流失与出口管制升级等,均触发降权或移入观察名单。权重不与得分线性对应,还应受“成交深度与集中度”约束:单券、发行人与行业分别设定持仓集中度上限(如单券2%—5%,对利润或经营现金流长期为负者单券不超过2%,发行人4%,行业25%),对综合得分高但交易不活跃的标的进行降权,并以分步成交的策略降低冲击。

二是久期选择,要避免出现“技术周期错配”。投资科创债更需关注技术/产品迭代周期与债券剩余期限是否匹配,应依据核心产品的迭代节奏控制债券久期限。当核心产品的迭代周期显著短于债券剩余期限时,按比例下调目标权重或转入观察,避免把长期信用敞口押注在技术路线快速变化的主体上。

为便于实操落地,本文提出两种简化做法:一是“分层等权(或流动性加权)”,在“重点关注”层内按等权或按60日中位成交额加权,其他层级保守持有或不持有,并设置做市商/报价家数门槛(如≥2家)与最小成交额门槛作为分层准入。二是“核心—卫星”:将流动性良好的科创债ETF作为核心仓位,提供基准性信用暴露与成交锚点;卫星仓位部分用少量个券做事件型倾斜(如产品落地、产能释放、政策落地),并以白名单与“成交深度与集中度”约束风险。

三、科创债投资风险管理

本文把科创债投资风险管理拆成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利率/久期风险,考虑到科创债流动性有限,为随市场波动灵活调整利率敞口,应提前用国债期货或利率互换做动态、分批对冲。

二是信用风险,在技术验证、产能爬坡等波动期,可通过降低单券集中度并配置CRMW、CLN等保险式工具分散风险,对尚未形成稳定经营现金流的早期主体加厚保护以降低敞口,一旦出现监管处罚、诉讼、认证延迟等R维度触发且利差走阔,应及时减仓或转出。

三是特定市场风险——股债联动,持续监控科创50或细分行业指数,当联动度超阈值时,可小比例使用股指期货/ETF对冲系统性波动,减弱股价波动对信用价差的干扰。

四是流动性风险,坚持“不抢、不挤”,单日买入不超过最近20日成交额的20%—30%,结合做市商家数与成交集中度控制拥挤,必要时用替代券并分步成交平滑节奏。

四、应用与注意事项

本文从科创债买方机构视角,将科创债信用评级从“违约排除”转向“收益分层”,以T/C/M/R为指标基础,结合BWM与TOPSIS生成可审计、可交易的综合信用得分,并通过权重设置、久期选择、风险管控构建投资组合。投资实践中,应把口径治理与数据延迟管理放在首位,统一采集标准与处理流程,避免口径漂移与前视偏差。其次,在小体量或冷门板块,调低调仓频率、提高准入阈值,以容量与流动性为先。而对于重大事件,需强化R维度的底线约束。最后,需对市场风险使用标准化工具进行分层式对冲,并在复盘中校验触发与效果。

不同投资机构可以选择差异化路径实施该方案:(1)资管机构适合在“评级、行业、生命周期”分组内做分层,结合流动性加权,并在严格风险约束下进行小比例择券;(2)公募FOF与养老金可将综合信用得分作为底层企业质量的调节手柄,纳入风险预算框架;(3)信用分析师则可用T/C/M/R支撑投前尽调与投后监控,强化R维度阈值管理。

最后,需要重视该模型的能力边界,包括数据噪声与延迟、政策与再融资窗口的阶段性扰动,以及容量的硬约束。面对这些限制,更稳妥的方法是以低频、严格阈值与看板化监控提升可复制性,让科创债投资真正实现从单券选择到组合配置的闭环。

责任编辑: 王智佳
校对: 盘达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