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把“两重”建设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谋划和推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稳步提升。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两重”建设已超越传统基建投资的范畴,正成为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抓手。
一方面,“两重”建设成为稳增长与促创新深度融合的交汇点,展现出精准施策的鲜明特征。通过系统布局重大项目和精准引导有效投资,有望在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两重”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有机融合,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通过重大工程项目系统性地提升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在能源领域,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与智能电网建设同步推进,既优化能源结构,又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在粮食领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种业振兴工程协同实施,共同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在产业链领域,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与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两重”建设将发挥更为显著的经济拉动效应。重大项目投资不仅直接创造有效需求,还能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带动基础材料、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显著的投资乘数效应。项目建设过程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而运营维护阶段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带动产生技术、管理、服务等长期就业机会,实现短期稳增长与长期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从“两重”建设的资金保障体系来看,政府投资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以财政资金作为启动杠杆,通过优化项目收益模式、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等制度安排,将有效吸引和撬动数倍规模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2025年已安排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两重”建设获得80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共覆盖1400多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聚焦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领域,既着眼当前稳增长的迫切需求,更致力于补齐国家长远发展的短板。随着“两重”建设在“十五五”时期持续深化推进,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有望逐步扩大,形成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
未来“两重”建设在用好国债资金的基础上,将着力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通过精准把握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拨付节奏,强化项目与资金的匹配度,有效撬动超长期信贷、政策性金融等配套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这将显著放大“两重”建设的投资乘数效应,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实践,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互促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两重”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推进机制,重点把握两个维度的平衡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共生。项目融资上实现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的优势互补,同时明确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既保障社会资本的合理收益,又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二是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的统筹兼顾。要注重项目建设与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估体系,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期价值。
还应将“两重”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鼓励参建单位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依托重大工程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构建技术成果转化通道,在项目建设中设立新技术应用示范区,将经过工程验证的先进技术纳入标准规范,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