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七届高交会9号馆的聚光灯下,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模型与巨大的空间站模型是最具人气的“国之重器”。数米高的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吸引参观者驻足合影。

几步之遥,民营航天集中地——亦庄星箭的展台内,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的火箭模型正引发着一场更为专业的讨论。周围的人群不再仅仅是好奇的观众,还有部分投资人、商业航天产业链供应商。
同一场馆内的两种热闹,是中国航天产业变迁的最佳隐喻:从仰望星空到参与其中,从国家队的绝对主导,到商业力量破土而出,一辆万亿级的商业航天市场列车,正加速驶入现实轨道。
“中大型可回收火箭成功入轨”或成关键门槛
10月20日,马斯克的猎鹰九号火箭成功将28颗星链Starlink卫星发射入轨。至此,星链发射量突破10000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个发射卫星数量过万颗的星座。截至当日,猎鹰九号一级重复使用31次,刷新记录。
在国内的卫星组网中,运力和成本是主要阻碍。猎鹰九号凭借可重复使用技术,将发射成本不断压低。因此,可回收火箭成为目前国内商业航天最受关注的领域。
目前,全国75%商业火箭公司都聚集在北京亦庄。作为北京经开区航天产业运营平台,北京亦庄星箭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在本届高交会上亮相。在其展区,展示了包括来自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多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火箭模型。

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商业航天公司若要上市,“中大型可回收火箭成功入轨”或将成关键门槛。这也使得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企业的可回收火箭首飞计划备受市场关注。
另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钧天航宇是一家以商业卫星研发制造为主营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团队包括“天宫”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在内的多位“硬核”成员。
“原来的卫星设计采用总体加分系统再加单机的结构,把卫星分解成若干个分系统交给相应的单位来做。核心分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机电热效系统,重量、体积、功耗等指标难以优化,因此成本较高。”钧天航宇创始人常正勇说,因此,钧天航宇主要通过一体化、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的卫星构造方式,大幅降低卫星成本,提升卫星的性价比。
常正勇表示,通过开源一体化信息系统,把平台星务管理及高性能计算平台集成一体化设计,在提高卫星性能的同时可以减少硬件配置,达到减重20%~30%的效果,降低卫星研制成本与发射成本。
在此次展会上,钧天航宇展出了其自主研制的X-SAR卫星钧天一号04A星。该星具备单星干涉成像(InSAR)能力,并通过结构热控一体化设计,可实现卫星SAR载荷单轨连续开机时长达8分钟,远超其他同类型商业卫星产品。另外,星上带有1200Tops超强算力,具备AI计算、智能处理、自主决策、任务规划能力,可实现SAR在轨雷达数据出图、滤波、矫正、切片、拼接、识别等一系列应用。
目前,成立不足4年的钧天航宇,已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并计划在明年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对于此次来深参展,中关村亦创商业航天联盟副秘书长王翘楚说,深圳在科技型产业,特别是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等领域具有优势,“希望利用现有的力量,联合深圳获得更好的技术合作与支持。”
“我们是太空中的快递和4S店”
目前,国内各大低轨通信、遥感星座计划密集发射,一个新的市场随之产生。
2020年以来,国外卫星部署服务越来越多的采用轨道转移飞行器来完成。全球已有数百颗卫星通过轨道转移飞行器部署入轨。
“我们是太空中的快递和4S店。”无限宇航总体结构设计师张宜奎比喻道。
“通过自身强大的轨道转移能力,我们的轨道转移飞行器——太空巴士能将不同卫星送到各自指定的轨道开展工作。”张宜奎补充道,这一“配送服务”还能有效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效率:“目前商业卫星发射大部分是‘一箭多星’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卫星对不同指定轨道的特殊需求。这时候,能够提供‘最后一公里’空间运输服务的太空巴士,则能够与多颗卫星搭载火箭进入太空后,将它们逐一派送到各自的指定轨道。”
(无限宇航“太空巴士”)
此外,无限宇航的太空巴士还将作为太空中的卫星“4S”店,未来能够提供在轨维护服务。
“一颗几亿元的卫星,可能就因为一个部件坏了就没法用。”张宜奎举例,太空巴士可凭借机动变轨能力与目标卫星交会对接,未来能实现部件更换、故障维修和升级改造;对于因推进剂耗尽“退役”但其他部件完好的高价值卫星,还能提供在轨加注服务,让其重新恢复工作能力。
根据介绍,太空巴士还计划开展在轨验证:用空间机械臂捕获空间碎片,再将其推入大气层烧毁;同时,作为长期运行的太空试验平台,它还能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空间制造等领域提供在轨试验支持。
这样如同《机器人总动员》般科幻的未来已不再遥远。2021年,SpaceX前CTO、“梅林发动机之父”汤姆·穆勒离职创业,投身该类飞行器研制,旨在提供更好的轨道物流服务。Blue Origin也于近年成立了空间系统部门,推出蓝环飞行器项目,意在解决当今航天领域两个最困难的挑战:开展太空基建和提高在轨机动性。
记者了解到,与汤姆穆勒的背景相似,无限宇航的创始人和核心设计人员均来自航天体系,也都曾在商业航天公司工作。目前,无限宇航产品已成功完成地面全系统试车,预计明年首飞。
在本届高交会上,中国航天展示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在“国家队”聚焦深空探测、空间站等战略任务的同时,民营队切入可回收火箭、低轨卫星组网、在轨服务等商业化场景,以百花齐放的姿态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