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0亿元资金抢筹!三重逻辑共振,这一赛道迎来价值重估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匡继雄2025-11-17 15:50

在投资的世界里,有些赛道注定不平凡。它们既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厚度,又凝聚着科技创新的锐度,军工行业便是如此。它如同静水深流,表面波澜不惊,底层却涌动着技术突破与时代机遇的暗潮。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穿透迷雾,以理性姿态参与这一高门槛领域,既考验智慧,也需借力工具。

伴随国际格局演变,国防安全需求日益迫切,为行业注入三重动力:国家安全的战略内生驱动、军贸出口的外部市场牵引,以及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溢出。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军工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正逐步凸显。

然而,知易行难,行业的高复杂度与信息不对称成为普通投资者的现实门槛。军工产业链涵盖上游新材料、电子元器件,中游发动机、制导系统,下游整机总装等多层级环节,技术壁垒高、研究难度大。在此背景下,借道ETF布局龙头公司、分散个股风险,成为更务实的选择。

据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统计,截至10月30日(下同),在场内军工ETF中,富国中证军工龙头ETF(代码:512710)年内获资金净流入64.13亿元;规模达137.35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35.37%,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市场军工ETF的首位,反映出市场对军工龙头ETF(512710)的高度认可。

三重逻辑共振

军工行业当前呈现出“景气反转、价值重估、事件催化”三重驱动力共振的积极态势。

从基本面来看,行业业绩拐点已初步显现。数据显示,申万国防军工板块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同比增长6.7%,成功扭转了上半年同比下滑0.57%的局面;归母净利润同比情况也从上半年的-8.59%显著改善至0.02%(Wind,截至2025-09-30)。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由负转正”,不是短期的偶然波动,而是行业订单释放、产能兑现的必然结果。随着“十四五”收官在即,四季度传统交付旺季来临,行业有望进入景气上行通道。

价值重估层面蕴含多维增长动力。内需方面,2025年国防预算为1.78万亿元,增幅连续三年持平于7.2%,占GDP比重长期低于1.5%,显著低于全球平均1.94%及美俄等国3%~5%的水平(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军力平衡报告》)。在强军目标引领与地缘安全需求双重驱动下,国防投入具备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

军贸出口成为价值重估的关键变量。2015年—2024年我国军贸进口份额从4.3%骤降至0.2%(民生证券,2025-06-13),出口结构则向无人机、隐身战机、导弹系统等高附加值领域升级。从“依赖进口”到“高端出口”,这一反转的背后,是中国军工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实力沉淀。技术突破与实战验证加速品牌形成,在全球安全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军贸之路持续拓宽。

军民技术融合开辟新的成长路径。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加速转化,如在商业航天领域、卫星互联网建设与发射基础设施完善相互促进;无人机、智能装备等技术在物流、农业等民用场景快速渗透,持续拓展产业市场边界。

事件催化进一步强化行业动能。二十届四中全会首次将“航天强国”写入公报,航空航天产业的顶层定位进一步提升。地方层面,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加码,海南商业发射场二期建设推进,朱雀三号可回收火箭试验成功,产业落地加速,短期提振市场情绪,长期夯实基本面。

固有认知正被逐步打破

目前A股申万国防军工行业的市盈率(TTM)约为85.77倍,显著高于市场整体水平,比如万得全A指数的市盈率(TTM)为22.59倍(Wind,截至2025-10-30),引发不少投资者对估值偏高的担忧。

然而,若仅以传统市盈率指标来衡量军工企业的投资价值,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其独特的产业特性和成长逻辑。军工行业的估值体系需结合其战略地位、技术壁垒和盈利确定性进行综合评估。

军工企业的估值溢价首先源于其高壁垒的产业格局。行业以央企为主体,形成从材料、分系统到总装的闭环生态,关键领域资质稀缺,头部企业具备可持续的盈利基础。

更深层次的支撑来自技术壁垒所构建的护城河。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周期常长达数十年,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以航空发动机为例,其需要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技术复杂度决定了只有长期深耕的企业才能突破瓶颈。这种技术稀缺性使得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享有合理的估值溢价。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军工产业的估值逻辑正在重构。随着战争形态向智能化、无人化演进,具备核心科技能力的军工企业正从“装备制造商”向“科技平台”转型。国际市场对这类企业的估值已超越传统制造业范畴,更看重其科技属性和长期增长潜力。这种估值体系的转变为理解国内军工企业估值提供了新视角。

在定价机制方面,军品采购体系的改革正在持续深化。近年来,军品定价机制已从传统的成本加成法逐步转向目标价格管理,赋予企业更大的成本优化空间和利润弹性。更重要的是,军贸出口为企业打开了市场化定价的空间。我国军工出口结构已实现从传统装备向无人机、隐身战机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升级,这些产品依托技术优势和实战验证形成品牌效应,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定价主动权。

与此同时,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企业拓展了多元化的盈利渠道。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风电、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无人机技术在物流、农业等民用场景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航天领域的蓬勃发展,都为企业带来更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和更广阔的增长空间。这些新动能有效对冲了传统军品定价的刚性约束,为企业盈利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综合来看,随着军工行业在产业格局、技术壁垒、定价机制及成长空间等方面的深层价值被重新审视,市场对其“高估值即泡沫”“盈利空间受限”的固有认知正在经历系统性修正。

普通投资者如何布局

军工产业具备独特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普通投资者要想直接参与军工板块的投资,仍有较高门槛。

从产业链角度看,军工行业呈现典型的多层级架构,上游涵盖军工新材料与军工电子等基础领域,中游涉及航空发动机及制导系统等关键分系统,下游则集中于军机、导弹等整机总装。每一环节均存在显著的技术壁垒,以航空发动机为例,其研发需克服高温高压等极端工况,投入周期长达数十年,此类技术难度远超普通制造业范畴,如果不是专业投资者,很难深入把握。

ETF为普通投资者们提供了更透明、更友好的工具。富国基金旗下的军工龙头ETF(交易代码:512710)紧密跟踪中证军工龙头指数(下称“军工龙头指数”),该指数聚焦于主业突出、技术领先、规模领先的龙头企业,旨在纯粹反映军工板块核心资产的整体表现。

军工龙头指数的成份股覆盖军工全产业链关键环节,不仅纳入下游主机厂如战机总装企业中航沈飞,也包括中游核心分系统厂商,如航空发动机大厂航发动力,还纳入了上游关键领域的领军企业,如军用连接器龙头中航光电、高端钛合金核心供应商西部超导。

相较于全行业军工指数,军工龙头指数成份股多为机构持仓集中、市值规模较大的企业,如中航沈飞、航发动力市值均超千亿,三季度末分别被205家和108只公募基金持有(基金定期报告、Wind,截至2025-09-30)。机构持有的本质是专业研究后的共识,也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价值锚点。

综合来看,中证军工龙头指数通过精选各环节龙头企业,构建出覆盖军工全产业链、侧重高壁垒环节的投资组合。富国基金旗下的军工龙头ETF(交易代码:512710)通过紧密跟踪这一指数,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分散个股风险、波动相对可控、有效把握军工行业发展红利的透明化投资工具。

截至10月30日,该ETF年内获资金净流入64.13亿元,规模达137.35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35.37%,两项指标均在场内军工ETF中居首,反映出资金的青睐。

军工投资的本质是对国家科技实力与安全的长期信心。当前行业在多重动力驱动下,或已进入发展机遇期。投资要有“时代感”,而选择与国家战略同频、与行业龙头同行,本身就是一种穿越周期、紧跟大势的投资智慧。对于普通投资者,借助军工龙头ETF(512710),以聚焦龙头、低成本、高便捷的方式参与投资,或许不失为一种稳健而前瞻的选择。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校对:王蔚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