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静娴
11月12日,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双11”大促即将收官。来自各大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1”节奏更长、战线更稳、增速更缓。尽管平台“战报”数据纷纷亮相,但整体热度较往年明显回落。近几年,从不再公布总成交额,到延长促销周期、淡化价格战,再到即时零售、本地生活与AI导购的崛起,今年“双11”的关键词不再是“爆发”,而是“理性”“稳健”“新常态”。
这场电商年终大考,正在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与转型。
战报“报喜不报忧”
平台比拼结构性增长
与往年高举“成交额创新高”的宣传不同,今年天猫、京东、抖音等各大平台几乎都放弃了总交易额这一传统指标,而是各自突出“增长亮点”。
天猫方面,官方并未披露总GMV(商品交易总额),但强调平台算力提升40倍、用户行为感知周期从半年延长至10年,带动购买效率提升25%。在开卖首小时,80个品牌成交破亿、逾3万品牌成交翻倍,88VIP会员贡献了70%以上的成交额,会员用户数同比增长24%,规模已达5300万。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淘系正从“全场低价”转向“高价值用户运营”。
京东的数据同样“克制”。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23时59分,京东“11.11”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APP活跃用户增幅24.7%,居行业首位。带电品类依旧是主力:手机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4倍,AI平板增长200%,家电闪电新品增长150%。京东在今年的战报中,重点突出“超级供应链”的长期价值,强调AI导购与即时达成为消费体验新支点。
抖音电商的策略则聚焦“内容驱动+智能转化”。10月9日至19日期间,超4.1万商家通过直播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500%,店播破亿商家数量同比大增900%,销售额破亿商品增长240%。这意味着,在“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型中,短视频电商依旧保持爆发力,“对话即购物”模式初步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即时零售成为今年最大“黑马”。美团闪购数据显示,10月31日至11月11日平台成交额、下单用户数、人均消费金额均创新高,超800个品牌、400个品类销量同比翻倍,人均消费金额增长近30%,品牌官方旗舰店销量整体增长400%。
与往年的“总量竞赛”相比,今年平台们的重点明显转向质量与效率——从“晒业绩”到“晒健康”,从“拼流量”到“拼复购”。传统的GMV已不再是唯一的“战绩指标”,取而代之的,是复购率、单客增长、即时零售渗透率与AI智能化程度等反映健康度的关键指标。
最长“双11”遇冷
理性消费成为主旋律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双11”期间,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热度明显低于往年,不少用户表示“错过了预售也没关系”“大促和日常价格差不多”。这种变化,一方面源于各平台延长促销周期、取消预售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者购物心态趋向理性。
从促销节奏到消费心理,今年的“双11”明显“降温”。各平台普遍拉长促销周期——抖音57天、京东37天、天猫31天,延至11月14日才正式收官。周期的延长分散了集中爆发的关注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流与库存压力;但对消费者而言,“天天都是双11”的感觉,也削弱了节日式的购买冲动。
业内观察认为,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双11”走入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经历了多年粗放增长后,电商平台更注重可持续的用户关系与品牌信任度;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也从价格转向品质、效率与体验。
广东消费热度居首
本地零售新业态崛起
在今年各平台披露的区域数据中,广东省依旧稳居全国消费力榜首,深圳再次成为购买力最强城市。
京东“11.11”消费情况显示,广东省在此次大促期间表现亮眼,购买力排名第一,稳坐全国消费C位。在广东省内,深圳市是购买力最强的城市,东莞市的购买力增速最高。广东消费者在“双11”期间对高科技与品质生活类产品表现出强劲需求:运动相机、数码相机、潮流盲盒、空调套装、羽毛球是成交额增速TOP5品类,涨幅均超100%。
即时零售也成为广东消费者的重要选择。美团闪购数据显示,全国近百万实体门店参与“双11”促销,广东地区闪购订单大幅增长,手机、白酒、运动鞋服、咖啡机等高单价商品销量同比翻倍,夜间消费、即时到家等场景显著增长。深圳、广州等地的品牌旗舰店借助“官旗闪电仓”实现销量翻番,美的、罗技、安踏等品牌门店均创下新纪录。
各方数据综合显示,广东的“双11”,已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节,而是科技与理性消费的“样本秀”:年轻消费者主导,品牌与用户直连,本地零售新业态崛起,品质与即时性并行。这种消费新气象,或将成为全国趋势的先行指标。
当平台们不再急于晒出庞大的GMV,而是开始比拼结构性增长和消费满意度时,“双11”的意义已超越数字本身。业内人士表示,“购物节”不再意味着一次狂欢,而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消费的方向,也映出市场的情绪——热度虽降,信心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