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没玩过主播私号?”深夜,王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为“美女主播”刷礼物,随后有自称是主播本人的账号来加他好友,对方发来QQ号、链接,诱导他下载某款语音APP并充值。充值进入APP后,王先生发现竟然是擦边直播,而且该主播并不是原平台上的主播,这才意识到被骗了。(见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当下,网络直播成为人们娱乐、购物的重要渠道。然而,直播间里却暗藏着非法“获客”的黑色产业链,新闻中的受害者就是遇到了近年来常见的非法“获客”套路——一些非法APP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在直播间抓取在线观众的ID、性别、手机号等信息,然后精准推荐广告、发送跳转链接甚至实施诈骗。
非法“获客”产业链的危害显而易见。从用户层面看,隐私泄露带来无休止的骚扰与潜在的安全威胁,如骚扰电话,收到涉诈链接短信,甚至银行卡账号密码等核心信息被盗取等。对购买和使用“获客”软件进行广告引流的商家而言,恶意“截流”客源涉嫌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软件为色情、诈骗、赌博等非法活动充当着庇护所和中转站,让监管力量难以及时发现和打击。
非法“获客”黑产链野蛮生长,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突破平台安全防护机制,得以潜藏在直播间或粉丝群“钓鱼”。二是软件的买家各怀鬼胎,为抢夺客源、实施诈骗、色情引流等目的,甘愿为不法软件埋单,助力黑产做大做强。在各方利益交织下,共同推动了这条黑色产业链的蔓延滋长。
斩断非法“获客”产业链,需要多方合力。平台作为用户信息的采集者,本应同时成为守护者,要不断提升技术监测机制和防护能力,在技术攻防上持续加大投入。职能部门要延伸监管触角,对制造、销售、使用非法“获客”软件的行为及时发现、依法严惩。公检法机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相关案件依法快侦快破、快诉快判,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形成威慑力。
任何时候,网民的个人信息都不能成为任人揩油的“唐僧肉”。从斩断非法“获客”黑产链等典型案件入手,让网络直播等新兴业态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蓬勃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