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围到引领 18A第一股歌礼制药开启发展2.0时代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11-10 18:01

在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跌宕起伏中,歌礼制药(1672.HK)的发展轨迹颇具启示意义。从作为港交所18A生物科技第一股的高光上市,到商业化遇挫的低谷徘徊,再到凭借极具差异化的减重管线重获市场认可,这一历程不仅记录了企业的韧性成长,更凸显了创新药企业家卓越的研发洞察力与战略决断力。歌礼制药的转型之路,为中国创新药企的破局突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远见卓识:从低谷到价值重估的战略转身

2018年8月,歌礼制药以14港元发行价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18A”第一家上市企业,上市初期市值一度达到160亿港元。然而核心丙肝药物戈诺卫医保准入受挫后,公司股价持续下行。随后几年,歌礼制药尝试过乙肝、艾滋病、新冠、MASH等疾病领域,但都收效甚微,公司陷入发展瓶颈。至2024年8月公司股价触及0.76港元低位,市值缩水超95%。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歌礼制药创始人吴劲梓博士展现出深刻的行业洞察与战略远见。凭借其多年在跨国药企积累的丰富经验,他敏锐地捕捉到代谢疾病领域的动向,尤其是减重药物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自2022年起,他在公司内部主导推动战略重塑,果断终止前景不明的研发项目,聚焦研发具有全球FIC(First-in-Class)、BIC(Best-in-Class)潜力的管线,逐渐加大在代谢及自免疾病领域的布局。

这一战略转向获得了市场积极响应。一年来,歌礼制药股价从2024年8月的0.76港元一度上涨至2025年8月的18.75港元,涨幅超20倍,市值重回百亿港元级别。股价回升的背后,是业界以及资本市场对歌礼制药研发团队布局能力与战略执行力的认可。

研发筑墙:差异化路径构建核心壁垒

创新药研发的成功关键在于差异化竞争。歌礼制药没有简单跟随主流的单靶点多肽类GLP-1药物开发路径,而是迎难而上,聚焦技术门槛更高但潜力更大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超长效药物方向,结合基于结构的AI辅助药物发现(AISBDD)、超长效药物开发平台(ULAP)两大技术平台,构建多维研发壁垒,形成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

在小分子药物方向,核心管线ASC30作为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精准直击当前减重药物市场的关键痛点。ASC30美国Ib期4周临床数据显示,经安慰剂校正后平均体重降幅最高达6.5%,展现出优于礼来同类在研药物的临床潜力,今年年底预计将完成美国IIa期临床。与此同时,ASC30每月一次皮下储库型治疗制剂的美国IIa期研究已完成受试者入组,预计2026年一季度获得12周IIa期研究的顶线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歌礼制药同步开发了ASC30每季度一次皮下注射剂型用于体重维持疗法,其在人体内表现出长达75天的表观半衰期,如能成功上市,将大幅提升治疗便利性。

在多肽药物方面,歌礼制药于2025年10月宣布超长效GLP-1双靶多肽ASC35、超长效Amylin受体激动剂多肽ASC36进入临床开发阶段。这款GLP-1R/GIPR双靶点激动剂,依托公司AI辅助药物发现平台(AISBDD)与超长效药物开发平台(ULAP)研发。体外实验表明,ASC35对GLP-1R和GIPR的激动活性比替尔泊肽强约4倍,DIO小鼠减重效果相对提升71%,非人灵长类动物半衰期达14天(为替尔泊肽的6倍),预测人体半衰期超30天,具备月度给药潜力,且胃肠道耐受性更优。在头对头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ASC36的平均表观半衰期约为15天,比petrelintide长3倍,支持在人体中每月一次皮下给药。在头对头饮食诱导肥胖(DIO)大鼠研究中,ASC36的减重效果较petrelintide相对提升约91%。

更具前瞻性的是,歌礼制药对“减重质量”方面也进行了深入布局。公司开发了每月给药一次靶向脂肪组织的THR-β选择性激动剂ASC47,致力于缓解减重过程中的肌肉流失问题。其中,ASC47在减脂的同时可维持甚至增加肌肉量,与司美格鲁肽联用能改善单药肌肉减少问题,其联合司美格鲁肽在美国进行的临床研究(ASC47-103)已完成全部给药,近期也公布了积极的顶线数据。

至此,歌礼制药两大技术平台已成功孵化覆盖GLP-1、GLP-1/GIP、THR-β、Amylin等多个靶点的产品矩阵,充分发挥在口服小分子及长效制剂方面的技术积累,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复用能力与管线扩展潜力。通过“ASC30+ASC47”“ASC30+ASC36”等联合用药方案,歌礼制药有效避开同质化竞争,在口服便利性、超长效给药和高质量减重等关键维度构建综合竞争优势。 

开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管线、达成出海对外授权是当下biotech最为重要的战略。吴劲梓博士在2025年8月的业绩会上表示:“目前歌礼制药正积极与全球前15大制药公司开展洽谈,拓展全球合作,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考虑组合或单产品管线交易。”这种开放的合作态度,源于他对公司技术价值的充分信心。尤为重要的是,公司始终确保充足的财务储备,为持续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保障,使企业能够在行业低谷期坚守创新,最终迎来价值重估的契机。

价值重估:被低估的全球竞争力

尽管歌礼制药的股价在过去一年实现了显著回升,但从全球产业价值链与可比公司估值角度来看,其当前市值仍可能存在显著低估。最近,辉瑞宣布以总价高达100亿美元、诺和诺德总价90亿美元竞价收购减重药研发公司Metsera,这一交易为歌礼制药的估值提供了重要参照。

两大MNC竞价收购的核心逻辑,在于看好Metsera的下一代减重药物管线,特别是其处于临床二期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MET-097i、长效amylin MET-233i,以及其所拥有的长效肽技术平台。

对比来看,歌礼制药不仅拥有具备“同类最佳”潜力的口服小分子GLP-1激动剂ASC30,更拥有经临床验证、可持续开发“每月一次”乃至“每季一次”制剂的超长效技术平台ULAP:截至目前歌礼制药已经布局了ASC30每月一次皮下注射GLP-1、ASC30每季度一次皮下注射GLP-1、ASC35每月一次皮下注射GLP-1/GIP、ASC36每月一次皮下注射amylin、ASC47每月一次皮下注射THRβ多条管线,这意味着歌礼制药不仅具备单一优势产品,更拥有持续产出创新药物的平台化能力,综合竞争力更具韧性。

截至2025年11月初,歌礼制药的市值仅在百亿港元级别,显著低于海外同类研发型药企及估值水平,其“BIC潜力产品+经验证的两大技术平台”的双重优势,尚未被市场充分定价。

启示:差异化研发驱动企业重生

歌礼制药的转型成功,验证了biotech创始人的研发领导力和战略远见在企业穿越周期中的关键作用。凭借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对差异化创新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关键时刻的战略决断,歌礼制药实现了从低谷突围到价值重估的跨越式发展。

在生物医药这一高风险、长周期的行业,歌礼制药的案例表明:卓越的研发领导力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通过对创新方向的精准把握和对技术路径的差异化布局,即使面临短期挫折,企业仍可重塑竞争力,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

歌礼制药的战略重生之路,不仅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创新药企提供了宝贵实践借鉴,更凸显了以研发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发展模式的持久价值。歌礼制药正凭借扎实的研发积累与清晰的战略视野,积极参与全球“减重2.0”时代的竞争,为中国创新药企的国际化突围探索新的路径与可能。(CIS)

责任编辑: 康殷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