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沪指时隔十年重回4000点,这轮市场上涨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信心的修复。过去较长时间,中国优质资产的估值相比于海外始终处于较低位,“反内卷”政策落地、“九三阅兵”、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等系列利好事件落地,都极大提振资本市场信心,居民资金开始加速入市,市场估值中枢得到显著修复。数据显示,年内行情中,有色金属板块表现最为亮眼。不过,该板块前期的强劲涨势主要得益于行业整体β行情的集中释放。随着市场进一步演化,如何在β动能之外,精准捕捉行业内细分领域的超额机会,成为投资者面临的核心问题。
截至11月3日(下同),沪指年内涨幅接近19%,连续6个月收涨。在这一轮行情中,有色金属行业成为最大赢家,申万31个行业中,有色金属指数以73.77%的涨幅领跑市场。
然而,超越行业整体表现的机会,往往藏在细分领域。相比投资者所熟悉的有色金属指数,该行业的细分指数中证工业有色金属主题指数表现更为突出,年内涨幅达74.57%。跟踪该指数的唯一场内ETF万家中证工业有色金属主题ETF(交易代码:560860,简称:工业有色ETF)年内涨幅达78.08%,最新规模已超55亿元,较去年末暴增近15倍,成为年内最具爆发力的细分赛道ETF之一。
在宽基ETF增长乏力、主题ETF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这只ETF的爆发并非偶然。它的成功,关键在于做对了“减法”。它精准切中了投资者“纯工业金属配置”的需求,避开能源金属、贵金属的逻辑干扰,纯粹聚焦于与宏观经济和制造业景气度紧密相关的铜、铝等基础工业金属,成为普通投资者把握周期机遇、机构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的稀缺工具。
一只ETF的“基因突变”
工业有色ETF于2023年2月成立时,有色金属类ETF市场已有机构率先布局,但这些产品多聚焦锂、钴等能源金属,部分还纳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未能纯粹体现工业金属的投资逻辑。然而,工业金属(铜、铝、镍等)其价格走势与宏观经济周期、全球大宗商品供需逻辑高度绑定,投资逻辑与能源金属及贵金属有着本质区别。这一差异,在当时较为同质化布局的市场中,尚未被充分认知。
万家基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被忽视的细分赛道机会,基于对工业金属独立逻辑的深度研判,果断推动产品落地,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类更纯粹、更契合经济复苏节奏的配置工具。
好的工具需要“精雕细琢”,就像匠人打磨玉器,既要保留核心价值,又要剔除多余杂质。为打造更纯粹的工业金属ETF,该团队就基金所跟踪的中证工业有色金属主题指数(原主要覆盖工业金属和能源金属等领域),与中证指数公司持续沟通、共同打磨,最终于2024年5月完成指数编制方案修订,实现产品精准提纯:指数样本选取仅涉及铜、铝、铅锌、稀土金属等行业的30只市值较大证券,工业金属和小金属合计权重提升至80.9%,成为全市场唯一纯工业金属定位的场内ETF。
市场很快验证了这次“精准提纯”的价值。修订后的指数不仅年内涨幅高达81.73%,其估值层面也展现出更强的安全边际——当前滚动市盈率仅为20.02倍,低于中证有色金属指数的23.80倍。今年以来市场的交易逻辑主要聚焦两点:一是黄金价格上涨带动部分有色金属上涨,二是地缘政治问题推升稀土出口预期和价格,这两点更多是事件驱动,而非基本面或供需关系变化。
与之不同的是,工业有色因包含铜、铝企业,其涨幅更多来源于企业业绩改善与供需格局优化,因此从未来成长持续性来看,这类依靠基本面支撑的品种,比靠题材、概念或政策不确定性驱动的品种上涨基础更扎实。同时,对比今年同样涨幅较高的AI板块,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科技成长类资产调整可能更大,而工业有色的波动会明显更小。
国庆节后的市场表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特点。10月10日至10月20日沪指高位震荡期间,工业有色指数的调整幅度分别较科创综指、创业板指、中证有色金属指数小3.39%、2.08%、1.48%。其间,跟踪该指数的工业有色ETF逆势获资金加仓8.16亿元。截至2025年11月3日,该ETF已超55亿元,较去年末暴增近15倍;半年报显示,个人投资者占比约41%,机构投资者占比59%,显示产品同时获得了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机构的认可。
展望未来,工业有色ETF基金经理贺方舟指出,工业有色金属行业中长期基本面有望持续向好。一方面,美联储自2024年开启的降息周期预计将持续2—3年,美元走弱背景下,铜、铝等全球定价的工业金属价格具备长期支撑;另一方面,国内稳增长政策逐步发力,地产、基建等领域对铜、铝的需求正在回暖,供需格局持续改善。当前相关企业估值偏低,业绩改善空间明确,配置价值显著。
在红海中建造“精品店”
Wind数据显示,ETF最新规模已达5.7万亿元,且产品数量仍在不断扩容,但市场结构性分化特征显著。从宽基ETF来看,部分产品规模较年初陷入停滞甚至出现萎缩,以跟踪中证A500、科创50的宽基ETF为例,其最新规模较年初不增反降;即便跟踪中证500、创业板指的宽基ETF规模有所增长,其增幅也远不及对应指数涨幅,且基金份额呈现萎缩态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工业有色ETF为代表的特色ETF规模大幅增长。这种分化现象表明,当前ETF市场的“红海”困境本质是供需错配,多数机构集中追逐大而全的宽基赛道,却忽视了投资者对细分配置工具、稳定现金流产品等真实需求。
面对此局面,部分机构开始寻求差异化布局。例如,万家基金在三年前重启ETF业务时,便确立了“不扎堆、重价值”的精品化策略。公司判断: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工具型产品的细分领域仍存在稀缺机会。基于此,公司明确了聚焦于“投研驱动、解决真实配置痛点”的发展路径,而非盲目扩充产品线。
万家基金在当时系统梳理出三大市场空白:一是小盘风格缺乏精准覆盖,当时市场认为中证1000代表小盘,但随着A股股票数量增至5000多只,中证1000市值覆盖已处于市场前1/3,难以反映真正的小盘机会;二是红利类产品缺乏“现金流属性”,利率下行背景下,投资者需要“类似理财但收益更高”的稳定分红工具;三是抓住港股细分赛道黄金布局时机,彼时港股估值处于相对底部,创新药、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具有较大的向上空间。
针对这些痛点,万家基金逐一给出解决方案:面对小盘配置需求,推出全市场首只国证2000ETF,该指数覆盖市值更小的2000只标的,精准贴合小盘风格,后续中证指数公司也推出中证2000指数,多家机构跟进布局,印证了这一判断的前瞻性;面对分红需求,首创中证红利ETF“可月月分红”机制,自2024年5月起连续17个月分红,成为“存股替代”的热门选择,这一设计既呼应了监管“提升上市公司分红水平”的引导,又解决了投资者平稳现金流的需求;针对港股机会,2024年9月布局港股通创新药ETF(520700),截至2025年11月3日,该基金今年以来回报达91.57%,是全市场涨幅最高的创新药ETF,助力投资者精准把握港股创新药的业绩修复行情。
每一个“首只”产品的背后,都是对“人无我有”的追求;每一次市场的认可,都是对“精准匹配”的回馈。
目前,万家基金已形成“宽基+行业主题+策略+港股”的股票ETF矩阵:宽基领域有全市场首只国证2000ETF、全市场首只创业板综ETF万家、沪深300指数ETF、科创50ETF等,覆盖小盘、成长等风格;行业主题领域有全市场首只工业有色ETF、全市场首只航天航空ETF、软件指数ETF、半导体设备ETF等,每只都是细分赛道精品;策略类产品有国内首只可月月分红红利ETF、自由现金流ETF800等;港股领域有港股央企红利ETF、港股创新药ETF、恒生互联网科技ETF等,提供全球配置工具。
从业绩来看,万家基金旗下10只核心ETF今年以来平均回报3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部分宽基ETF规模停滞的背景下,万家特色ETF整体实现资金净流入。这验证了一个道理: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聚焦”往往比“广博”更具穿透力。
差异化背后的支撑力量
精品ETF的涌现,离不开体系化的支撑能力。万家基金构建了“团队+技术+文化”三重护城河,为产品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团队是业务发展的根基。万家基金量化投资部现有成员17人,其中约半数专注于被动指数业务,核心人员均具备10年以上从业经验。团队坚持“主动研究+被动跟踪”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不仅精确跟踪指数,也持续分析底层资产的基本面变化,为投资管理提供扎实依据。
在组织机制上,万家基金建立了高效的跨部门协同体系。被动指数团队定期与主动权益团队交流,获取行业趋势判断,确保产品布局契合产业方向。同时,销售团队也会反馈渠道与投资者需求,使产品设计更贴近市场真实需要。所有产品方案均需经过公司产品委员会综合评估,确保每只ETF都能切实符合某一类配置需求。
技术层面,公司重视量化系统建设与风险精细管理。团队提前跟踪指数成份股调整,用量化模型测算调仓成本,调整前逐步换股降低交易磨损,同时对异常波动成份股及时排查风险,确保紧密跟踪指数并规避黑天鹅事件。
针对成份股众多的宽基指数(如国证2000),团队采用量化抽样复制策略,以部分代表性股票高效拟合指数,有效控制调仓冲击;同时搭建实时监控系统,动态跟踪组合风险指标,确保运作稳健。
所有可见的优势,其深处都流淌着不可见的坚持。贯穿公司所有业务环节的,是“审慎+尽责”的文化内核。团队每日收盘后复盘跟踪误差与交易成本,每周排查成份股风险,定期发布投资指南,引导投资者理性认识产品特征、注重长期配置。正如万家基金所言,被动业务并非简单“跟指数”,每一个细节都关系投资者收益,“为投资者每一份托付全力以赴”的公司理念,已深深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成为团队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
这种系统化的团队协作、技术支撑与文化坚守,共同构成了万家ETF业务的持续竞争力,也成为机构与普通投资者长期信任的关键。
万家基金在ETF红海中的探索,印证了“精品化”不仅是破局之道,更代表着行业的演进方向。公司从工业有色ETF到小盘宽基、月月分红等产品的布局,本质上是从“供给思维”转向“需求思维”,致力于为每个细分需求提供精准工具。这无疑对投资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万基时代”,选择逻辑亟需从“追逐热门”升级为“寻找匹配”,因为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精品”,而非盲目跟风的“流行品”。展望未来,随着市场进一步分化,对细分价值的深度挖掘将成为制胜关键。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校对: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