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中天”到生益科技,热门股大股东纷纷减持,市场各方如何理解?
来源:界面新闻作者:赵阳戈2025-11-04 11:30

近日,包括中际旭创(300308.SZ)、新易盛(300502.SZ)在内的多家热门公司近期发布了股东减持计划。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面对大股东的减持信号,投资者应多一份审慎。归根结底,企业的内在价值才是股价最坚实的支撑。

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的控股股东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550万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49%,减持原因为“股东自身资金需求”。如果以11月3日480元的收盘价估算,最高可套现约26.4亿元。

同属光模块领域“三剑客”之一的新易盛,其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高光荣也通过询价转让的方式,将持有的1143.0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5%),以每股328元的价格,转让给了16家机构投资者,交易总金额高达37.49亿元。

天孚通信(300394.SZ)的股东朱国栋在8月份也通过询价转让的方式,完成减持99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7%,询价转让价拟定为88.55元,交易金额8.77亿元,该笔筹码由14家机构共同消化。

亿纬锂能(300014.SZ)的股东刘金成、骆锦红和亿纬控股计划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4077.68万股,占总股本的2%。根据初步确定的每股72.2元的转让价格计算,此次转让涉及金额约29.44亿元。

生益科技(600183.SH)于11月3日晚间披露,5%以上股东广新集团计划未来3个月里减持不超过2429.12万股,对应市值超过了15亿元;董事长陈仁喜以及总会计师林道焕也打算在未来3个月内实施“顶格减持”,减持数分别不超过63.66万股和15万股。

界面新闻留意到,类似这种释放出大规模减持消息的公司,股价大多于今年实现了可观的累计涨幅。

比如中际旭创,从4月中旬起,该公司的累计涨幅大约达到600%,10月29日创出了历史新高542.01元,市值近5700亿元;新易盛的市场表现甚至超过了中际旭创,自4月中旬以来,其区间最大涨幅达到了700%左右,市值来到了4000亿元;天孚通信4月来区间最大涨幅有400%;亿纬锂能在8至9月期间,股价接近翻倍;而生益科技今年来已累计上涨176%。

多数公司股价上涨的背后有着扎实的业绩支撑。

中际旭创的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76.9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8.62亿元;同期的净利润也从8.77亿元上升至51.71亿元。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保持,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0.05亿元,同比增长44.43%;实现净利润71.32亿元,同比增长90.05%。

新易盛近两年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79.15%和312.26%。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规模达165.05亿元,增幅为221.7%;净利润为63.2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4.37%。

澜起科技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58亿元,录得57.83%的同比涨幅;实现净利润16.32亿元,同比增长达66.89%。

生益科技作为全球第二大刚性覆铜板生产企业,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6.14亿元,同比增幅39.8%;实现净利润24.43亿元,同比增幅78.04%。

那么,面对诸多公司股东的减持,市场各方反应如何呢?

界面新闻记者致电中际旭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股东有其自身的资金需求和规划,后续减持会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进行,至于对市场是否会产生影响,可以关注市场的后续表现。

天孚通信的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只有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以及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才能够监测并且需要披露,其他情况则不会。当被问到减持影响时,公司方面表示没什么影响,接盘的十几家机构都会锁定6个月时长。至于锁定期过后,这些机构会以什么形式处理股份,公司表示不确定,且不会进行披露。

永鼎股份(600105.SH)的控股股东永鼎集团曾表示要在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3%,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控股股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了1%,剩下的将通过大宗交易完成。公司人士认为减持对公司影响不大,9月中下旬发布减持计划后,公司股价一度还涨了60%,建议更多从产业趋势的角度进行投资,“公司还是不错的,经营一切正常”。

市场人士更多是提醒市场风险,并建议投资者盯紧业绩。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法商系副主任,资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彪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道,这些减持股份来源有所不同,有些是原始股,也有一些是前期稳定股价进行的回购或增持,“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股东认为当前股价处于一个阶段性高位的判断。”

刘彪认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市场交易时需要密切关注企业的实际业绩表现,而其中尤为关键的,是未来的“业绩预期”。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此也持谨慎态度。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有些减持套现的金额规模比较大,这无疑会对相关股票的未来走势形成一定压力,投资者在投资这类公司时务必要保持谨慎,不应盲目追高,“减持量大总归不是一个积极的消息。”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则从减持逻辑上推敲,他认为产业人士与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待公司估值可能存有分歧,实体经济本身有其运行周期,内部人士的操作也往往遵循其自身的逻辑和需求。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