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幸福成都,碰撞生发新可能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11-03 23:29

随着发令枪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东门响起,10月26日,2025成都马拉松拉开帷幕,来自全球各地的35000名跑者齐聚锦官城,跑成马、游成都、赏金秋。

image.png

有35000名跑者参加2025成都马拉松。周巧旻/摄

一边是充斥青春活力的马拉松,另一边是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金沙遗址,奔跑的人潮与古老的文明遗迹同框,张力拉满。此次成马路线串联起宽窄巷子、春熙路、天府熊猫塔、望江楼公园、天府国际金融中心等城市地标,全城呈现一场文商旅体融合盛景。

随着成马选手奔跑的背影逐渐远去,记者一行人来到天府艺术公园文博坊。文博坊由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天府111商业水街、迎桂湖等组成,是成都“八街九坊十景”中“十景”之一的地标公园。

image.png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王剑/摄

走进公园,成都市美术馆如出水芙蓉盛开在湖畔,毗邻的成都市当代艺术馆和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形似层峦叠嶂的群山,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之景。出新出彩的艺术展览,深度与趣味并重的公共教育活动,舒适贴心的阅读环境,让天府艺术公园充满“文艺范儿”。

在成都市美术馆,未来之境:科技+艺术 | 第五届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 | “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正在展览。观众与遍布展厅内的数字屏与光电装置的“未来艺术”进行互动,试图理解这些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式。

image.png

成都市美术馆内,观众在与展厅内的数字屏与光电装置进行互动。嘉楠/摄

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最令人印象深刻是大厅。以四川竹文化为主调打造的书架设施,高低有致地排开,如连绵山峦,透着清新雅致,设计取义于“书山有路勤为径”。蜿蜒的楼梯穿插其中,透过“书山”边的玻璃幕墙能饱览湖光,坐在休闲软椅上,读者们舒然开卷。

image.png

市民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内阅读、学习。嘉楠/摄

“手机短视频普及,孩子们读书越来越少,盯屏越来越多。”成都市民刘女士道出多数父母的担忧。为此,图书馆开辟了市内公共图书馆中最大的少儿阅读空间,同时设置文明劝导、图书管理等亲子志愿项目。效果不久显现,全馆外借图书中少儿读物占比近2/3。

天府艺术公园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空间。“对于晨练者,这里是公园;对于艺术爱好者,这里是美术馆;对于食客,这里是美食街区;对于读者,这里是书房。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公园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接着,记者来到由成都传媒集团打造的“城市新名片”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

行走其间,可以在街头巷尾发现许多有趣的场景:往日的工厂经过改造,成为了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老式的火车站经过重新装修,成为了时尚的酒吧……工业遗存空间载体经过有机更新、活化,融合文创、音乐、国潮等业态,吸引众多首店入驻,已经成为新一线城市文化名片。

image.png

游客在东郊记忆留影。陈柏全/摄

2009年开始,成都市利用东郊老工业区中的工厂旧址,将部分工业特色鲜明的厂区作为工业文明遗址予以保留,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成音乐产业基地,也就是如今的东郊记忆。

经过改造,工业文明的魅力在东郊记忆得以完整保留。跨度24米、高16米的大车间,被改造成了影院和剧场;直径16米的氢气罐被打造成了视听空间;多夹层、多管道的厂房,化身为艺术展示殿堂;烟囱、传送带、锅炉也经过改造成为音乐酒吧的组成部分……怀旧和时尚的艺术气息在这里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剧团等也都纷纷选择在这里落户。

“园内大量保留了极具工业符号感的苏式红砖厂房和烟囱管廊,我们利用这些开放式、有故事的建筑,打造了一个集展览、戏剧、潮流、新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高规格园区。”东郊记忆相关负责人介绍,东郊记忆的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将历史文化等集体记忆转换为场地、故事、体验项目,引发游客共鸣,打造体验经济。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一首《成都》唱响了成都玉林。

image.png

成都玉林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巷。王剑/摄

几十年间,玉林一直保有成都独有的生活质感——有诗歌、文学、艺术和民谣,也有串串香、冰粉和麻将——市井与文艺、生活与商业、外来年轻人与原住民老年人毫无违和感地共存。

在城市化进程中,玉林经历潮起潮落,从曾经的文艺高地,到城市快速发展后被遗忘的老城区,再到如今年轻活跃的文化创意人不断涌入。无数人群来来往往,玉林却始终没有大幅改变街区的面貌和格局,也没有改变这条街的市井生活气息和文艺底色。玉林社区营造的典范性,恰恰在于保留街区的文化历史,并将老旧的劣势,转化为难以复制的优势。

在玉林,不同的小巷呈现不同风貌,商业业态也丰富多样。镶嵌在街区里的艺术展厅、独立书店、咖啡馆、杂货铺、酒吧、二手古着店等等,在这个日益原子化的社会,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

image.png

成都玉林有着不同风貌的小巷和多种商业业态。陈柏全/摄

“在玉林无论是步行、还是骑自行车,都是很舒服的事情。”这是来到玉林的人的共同体会。一些本不会相逢的人,因为玉林而聚在一起。意外的人、意外的事情不断发生交集,不断生发出新的可能。(文:于洋 史一棋 宋豪新)

责任编辑: 杨国强
校对: 赵燕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