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里的“投资于人”
吴 焰
晨曦微露,上海最后的老城厢里,木质马桶与倒粪站碰撞发出的声响,成为这座城市的绝响。随着全市全面告别“拎马桶”,这一延续不知多少年的生活场景走入历史。
有人说,与马桶的“爱恨情仇”,交织成上海市民的一段生活往事。石库门里,广式里弄,棚户简屋……不大的居住空间,缺失的卫生设施,让不少上海市民不得不用手拎马桶,解决每日如厕之难。
不由得想到上世纪90年代,高楼大厦林立的外滩、五光十色的南京路、游人络绎不绝的淮海路,引不少外国人惊叹于上海的繁华。而那时候,旧里弄中,每天仍有70万只手拎马桶“招摇过市”,无声诉说着一个超大型城市的治理难题。下定决心解决“拎马桶”问题,不仅仅是破解具体生活难题,更丈量着城市文明的刻度,标注着人民城市的温度。
真正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和城市形象上,更应体现在每一名市民的生活品质中。当最后一批居民告别“拎马桶”时,我们看到的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既注重硬实力的积累,又关注软环境的提升;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放大社会效益。
把目光投向那些小巷角落,我们会发现,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叙事。有限的物质条件仅仅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城市治理精度的不足。每一个家庭都是城市治理体系中的“末梢神经”,检验着城市的价值指向。
从粗放管理到“一户一方案”的精准施策,从物理空间改造到全方位的生活品质提升,治理方式的转变折射出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城市发展要“见物”更要“见人”,城市应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共同体。这也是“投资于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上海杨浦区黄兴路1039弄旧住房更新项目中,面对34种不同房型、最小仅10.5平方米的居住空间,改造团队没有选择简单的标准化操作,而是耐心进行个性化定制,除了配备卫生设施,还为老年人加装安全扶手,协调解决邻里空间争议;在上海黄浦区改造现场,居民们拿着自家户型图参与设计,社区干部耐心倾听大家的需求……共建共治的智慧,打破了政府单向推进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多元共治的新格局,让民生工程变民心工程,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从更广阔视野看,“拎马桶”问题的彻底解决,也将为全球大型城市的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一座城市的发展程度,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总量和建筑高度,更在于它对普通民众生活需求的回应力度。这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外滩高耸的建筑群见证着上海对外开放的历程,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勾勒出城市现代化的轮廓,而里弄中消失的倒马桶声则记录着这座城市内在品质的提升。当最后的倒马桶声远去,我们听见的是一座人民城市坚定前行的脚步声。声音里,有历史的厚重,有现实的观照,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作者为本报上海分社记者)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集市。蒙小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