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双十一节点,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一改往日的“概念炒作”,开始用实实在在的订单量证明其商业化的加速。
10月以来,从上市公司到初创企业,亿元级大单频出,同时产品价格迅速下探至“万元时代”,市场热度空前。
行业在迎来首批规模化订单的同时,也正经历着从“技术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
然而,订单火爆的背后,一场关于交付能力与产品质量的严峻考验已悄然来临,这将决定哪些玩家能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率先冲线。
(图为越疆科技Atom人形机器人在PCB质检场景工作)
场景突破与价格下探:行业迎来“订单收获期”
2024年被业内视为“具身智能元年”。
年尾的这波订单潮,标志着行业已从年初的技术展示步入真实的商业落地阶段。
头部企业在大额订单上实现关键场景突破。港股市场上,越疆科技与优必选相继斩获大单。
10月29日,越疆科技(02432.HK)宣布与瑞德丰签署超8050万元采购合同,成为业内首家将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式引入新能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的企业。
此前,10月19日,优必选(9880.HK)中标1.26亿元的“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项目,使其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订单总额突破6.3亿元。这不仅为行业提供了示范案例,也验证了在高端制造、科研等特定场景下的刚需价值。
除了上市公司,初创公司里也出现了亿级“大单”。9月11日,智平方与惠科股份子公司深圳慧智物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的首个具身智能战略合作,将在未来三年内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订单金额超4亿元。
可以见得,上半年具身机器人公司在场景上的开拓,至年底已经进入订单收获期。目前头部玩家在各自适合的优势场景上,都已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在订单之外,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正以惊人速度变得“亲民”。从年初的数十万元级别,迅速进入“万元时代”。
今年7月,宇树科技发布面向教育、科研及开发者群体的R1双足人形机器人,3.99万元的起售价已为行业价格竞争埋下伏笔。
10月23日,松延动力发布“Bumi(小布米)”的预售,定价9998元,首次将人形机器人价格打入千元级。而这样极具性价比的产品,让其一小时内订单突破100台,2天内首批500台宣告售罄。
此外,具身机器人的渠道正在拓宽,销售渠道从B端直接拓展至天猫、京东等直面消费者的电商平台,目标客群也从工厂延伸至极客和开发者。这一变化极大地降低了体验门槛,为未来潜在的规模化应用进行前期市场铺垫。
10月24日程序员节,加速进化宣布Booster K1上架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而松延动力的“小布米”也已在京东上架。
在京东平台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Booster K1极客版目前已经有687人预约抢购;小布米则有613件预售。人形机器人在这个“双十一”也成为电商平台上的一大看点。
有业内分析师指出,“订单的爆发是上半年场景开拓的自然结果。当前,头部玩家在各自优势领域已初步完成‘可行性验证’,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将订单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从“秀肌肉”到“拼交付”:行业进入残酷的淘汰赛
订单的狂欢之后,供应链管理、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和售后支持等现实挑战接踵而至,行业竞争的核心正从技术演示转向硬核的工程化与交付能力。
近期,具身机器人行业内人才风向转变,就预示了行业焦点迁移。
一位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这波具身智能的创业热潮已接近阶段性尾声,该出来的顶尖技术专家大多已入场。”
他认为,现在,市场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华丽的模型演示,而是谁能稳定、高效地把产品做出来。
上述投资人还透露,当前业内的“抢人”大战已从之前的AI算法工程师,转向了经验丰富的机械结构、硬件工程和供应链管理人才。这一微妙变化清晰地表明,行业已过了“秀肌肉”的PPT阶段,进入了真刀真枪的“制造阶段”。
而交付承诺背后,是信心也是压力。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交付环节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作为新的竞争壁垒。
例如,加速进化公司为其电商产品打出“双11全款订单今年12月底未交付则3倍赔付”的承诺,这既是对自身供应链的自信,也无形中给同行带来了巨大压力。
能否按时、保质地完成现有订单,将成为资本市场和客户衡量企业实力的新标尺,一场围绕订单兑现效率的行业大考已经拉开帷幕。
可以预见,随着资本和市场趋于理性,那些只有技术概念而无法实现规模化、可靠交付的企业将面临淘汰。而能够顺利通过这场“交付大考”的公司,才有资格参与下一轮关于产品迭代与生态构建的竞争,真正引领具身机器人行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