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陈见南
控制权交易,短期内可引发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但对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来说,可谓“危”与“机”并存,一方面可能带来上市公司基本面巨变,另一方面也可能潜藏暗礁,投资者要理性分析,并警惕其中的三类风险:
一是控制权交易能否成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筹划控制权交易的43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60多家公司已公告终止控制权交易。
二是公司股价波动风险较大。2018年至2024年7个年度,筹划控制权交易后1个月相关公司股价涨跌幅中位数有6个年度出现下跌;完成后一个月股价涨跌幅中位数有5个年度出现下跌;如果是终止交易,则之后1个月股价涨跌幅中位数均为负值,这表明终止控制权交易对公司股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
三是控制权交易后公司基本面变化不一定向好。数据显示,2024年之前完成易主的公司中,有超过六成2024年净利润为负。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企业易主后因战略规划不清晰、管理层磨合不畅等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并未好转。这警示企业在易主前要充分评估双方的融合难度,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确保易主后企业能平稳过渡,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因盲目易主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
综上所述,本轮上市公司控制权更替潮的主要推动力已经不再是基于“壳资源”价值的投机行为,而是资本对于优质产业资产进行的重新布局。不论是国家资本、产业资本还是私募基金,其主要目标均在于通过整合实现技术、市场以及管理方面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这体现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资本与产业的融合也日益深入。
总而言之,一项控制权交易是否能够实现股价与业绩的双重提升,关键在于新的实际控制人能否为上市公司带来实质性的产业协同效应和业绩增长。对于投资者而言,相较于追逐那些虚幻的热点概念,审慎地辨别交易双方业务的契合度、新实际控制人对于产业的整合能力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才是更为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