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系统可适配49吨氢能重卡,转化效率较上一代提升5%,氢耗降低10%。”在10月22日开幕的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广东清能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清能股份”)发布的240千瓦燃料电池系统迅速引发关注。
在距离会场仅15公里处,清能股份的生产车间满产运转,一套套燃料电池系统、电解制氢系统整齐排列,等待着出货、出海。“今年的销量翻了一番,国内外订单都在催货。”清能股份总经理张弛透露,新系统瞄准煤矿、钢铁等重载运输场景,样车正处于测试阶段,预计年内推向市场。
清能股份订单的“火热”,与此前“唱衰”氢能行业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国内氢能行业近年来受技术瓶颈、成本高企、市场狭窄等因素影响,一直在商业化方面进展较慢,但也倒逼产业从“政策示范驱动”转向“场景商业化驱动”,企业不再只盯着 “补贴清单”,而是围绕 “成本下降” 与 “场景适配” 攻坚,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到绿氢制备成本走低,从长途重载运输到高温工业燃料替代,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拐点正加速到来。
广东作为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地区之一,202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之一。尤其是佛山南海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链完整度和规模在全国已处于领头羊地位。如今,已然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产业新路径:氢能应用正从传统车载领域,向高温工业、储能、长途重载等多元场景延伸,“第二增长曲线”逐步成型。
三大行业新趋势
扫码、点单、付款,一分钟不到,一杯由机器人制作的“氢水拿铁”就出炉了。
在氢能产业大会同期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现场,广东卡沃罗氢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AI智能冰热现磨氢咖啡机成为最忙的展品,参会人争先体验“氢水咖啡”。
“氢咖啡机内置过流式PEM制氢模块,能够在制作咖啡的同时生成高浓度富氢水。”卡沃罗轻小咖产品市场总监莫剑蓉告诉记者,今年夏天开始,卡沃罗的氢咖啡机已经在南海区的部分医院、行政服务中心等地方试点运营。通过“模块化嫁接”,卡沃罗还推动了绿氢在交通、工业、储能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应用场景打开了,市场空间就大了”。
咖啡机疯狂接单的时候,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机器狗”也开启了个人才艺展示。对比锂电池机器狗续航时长仅1小时,氢动力机器狗续航能力翻倍,解决了机器狗续航时间短、难以满足高强度使用需求的难题。
氢动力机器狗
创新应用场景的涌现,折射出国内氢能行业逻辑的根本转变。目前国内氢能的应用已经从最早的车用延展至三个领域:工业燃料替代成为核心突破口、氢能储能适配新能源消纳需求、交通场景向“长途重载”升级。
这三个方向,仅在佛山南海,就已积累了大量鲜活案例。
比如,在工业燃料方面,仙湖实验室联合蒙娜丽莎研发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联合佛山企业发布行业首台零碳氨燃料铝棒加热炉,开拓铝加工绿色路径。
储能方面,清能股份承接的海外项目中,多个固定式发电站、AI数据中心采用其燃料电池系统,通过氢能储能实现电力稳定供应。
交通领域,技术上限和应用深度不断被突破。就在10月18日,顺丰速运百辆商用氢能重卡投运仪式在南海盐步转运中心举行。这是我国快递速运行业首次实现百辆氢能重卡投放,标志着氢能重卡商业化应用迈入新阶段。
大会当天,南海区启动投放百辆氢能公务车、千辆氢能商用车、万辆氢能两轮车,福大紫金全国首个商业化氨裂解制加氢一体化站正式启用,构建起覆盖政务、物流、民生出行的氢能交通体系。
氢能应用边界拓宽为企业逆势增长提供了空间。
张弛介绍,公司200千瓦级别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已售出超过四百台,海外订单覆盖固定式发电站、AI数据中心,5MW AEM电解制氢系统已开始在氢冶金、氢化工领域落地应用。
“扬长避短”构建竞争力
氢能应用的快速推进,背后是市场需求、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的多重支撑,而广东正通过 “扬长避短”,构建独特的产业竞争力。
全球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贯彻落实,牵引着国内外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尤其是高温工业、航运等对氢能的需求正在提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张晓强介绍,在“净零排放”框架的推动下,未来五年国际航运业对绿色甲醇需求暴涨,从当前每年约数十万吨增至2030年的约3000万吨。我国是世界第一航运大国,对绿色甲醇的需求在未来同样将大幅度增长。
“作为绿色甲醇的核心原料,绿氢将会迎来一轮产能扩张。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明确未来五至十年氢能中长期规划的省、区、市超过20个,年制绿氢的产能达150万吨到200万吨。”张晓强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绿氢产量有可能达到300万吨,形成万亿元以上的大市场。这意味着,届时我国绿色氢能获得成本将进一步快速下降。
随着绿氢成本下行,叠加技术迭代对冲,广东的“成本短板”正逐步缓解,而 “装备制造与全产业链”的长板优势则进一步凸显。
作为我国第一批建设的三大示范城市群之一,广东依托成熟全产业链,不断深化氢能市场化创新实践。在核心装备领域,广东聚集了鸿基创能、云韬氢能等龙头企业,其中云韬氢能联合2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组建了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协同创新,云韬氢能成功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从85%提升至100%,成本降低70%,部分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成本由传统汽车成本的2-3倍缩小至1.5倍以内。
佛山南海更是已形成鲜明的集群效应——聚集了160家以上的氢能产业链企业及机构,已构建“全链条布局,全场景应用”的产业生态,成为国内氢能发展的“群主”型标杆。鸿基创能、飞驰科技等“链主”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订单联动,带动清能股份、韵量燃料电池等配套企业成长。
南海企业亮相第九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现场
仙湖实验室聚焦氢能与氢氨融合领域,坚持用技术创新回应市场实际需求。每年展览会现场,仙湖实验室都会展示一系列创新技术和装备,今年展出了高效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低成本水电解制氢技术、大容量储氢技术等。而今年的新品发布环节,清能股份、济平新能源、佛山绿动、佛山仙湖实验室又围绕着燃料电池系统、催化剂、电化学氢纯化装备等领域升级上市多款新产品,以技术迭代加速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大湾区的跨区域协同更让优势叠加。香港与广东共建的 “氢能湾区走廊” 加速推进,新界元朗加氢站已投入运作;仙湖实验室与佛山绿动联合研制的 “电化学氢纯化发生器”,将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应用于香港燃气管网,探索低成本长距离输氢方案,为全国示范城市群提供新思路。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指出,2025年是我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对于广东而言,从政策驱动下的“车载试点”,到市场驱动下的“多元场景落地”,氢能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已不仅是路径探索,更通过工业、储能、交通领域的案例形成实效验证。随着装备制造优势持续强化、绿氢成本逐步下行,广东有望以“全链条生态+市场化创新”,成为全国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