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意法半导体发布的第四季度营收预测受到市场关注,公司预计该季度营收为32.8亿美元,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33.5亿美元。这一结果增加了市场对成熟半导体行业能否持续复苏的担忧。
无独有偶,意法半导体的竞争对手德州仪器周二发布的业绩预测同样令投资者失望。德州仪器预测表明,面对日益加剧的贸易紧张局势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客户正在减少订单。
回看意法半导体业绩情况,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为31.9亿美元,分析师预测为31.2亿美元;营业利润为1.8亿美元,分析师预期为2.144亿美元。
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在声明中表示,全年市场“出现复苏迹象”,根据展望中值,2025年全年营收约为117.5亿美元,意味着下半年较上半年增长22.4%。同时,公司宣布将年度净资本支出计划缩减至20亿美元以下,以“根据当前市场状况优化投资”。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正影响着着刚刚开始从持续的库存过剩中复苏的汽车行业。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芯片短缺后,下游客户囤积了大量芯片,但需求复苏缓慢。
此前,意法半导体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业绩出现意外亏损,Jean-Marc Chery将该成绩归咎于一位客户。他彼时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挫折,并预计第四季度将实现增长。资料显示,意法半导体的很大一部分销售额依赖于苹果和特斯拉。
在本次业绩公布之际,该公司还下调了2025年资本支出计划,略低于20亿美元,理由是当前的市场状况。此前预期为20亿—23亿美元。
意法半导体成立于1987年,是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Thomson半导体公司合并而成,采取全球垂直整合制造商(IDM)模式。公司的“芯片”被嵌入到前沿的创新设计中,并使其在各类产品中发挥出关键作用,比如电动汽车和遥控钥匙、大型工厂机器和数据中心、清洗设备、硬盘、智能手机等。
虽然业绩情况不及预期,但意法半导体在中国的发展正如火如荼。今年9月,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曹志平介绍,目前意法半导体在中国有近5000名员工,约占全球总员工人数的10%,分布在销售、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各项职能。
作为意法半导体增长最快的地区市场之一,发展至今,意法半导体已在中国建立起强大的渠道基础设施。通过扩大自有产能,同时加强与本地伙伴的合作,更好地支持中国市场客户,是目前意法半导体所推行的“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战略。
据了解,近年来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已打造了一条兼具成本效益和韧性的供应链,采取完全本地化、可扩展的垂直整合制造(IDM)模式,主要选用本地设备供应商,采用本地材料供应商。例如,公司通过和三安光电与ST在重庆的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资厂,承接碳化硅前工序制造业务;委托华虹宏力代工40纳米MCU、OFT、BCD/IGBT产品,建立一条专属产能通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