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惊鸿一瞥”转向“经常回访”,靠什么?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尹双红2025-10-22 09:55

“苏超”进入淘汰赛阶段,球迷热情不减。开赛以来,“苏超”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

线下,人们“为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实地领略江苏风情;线上,许多网友、观众一场不落蹲守直播,互动、“玩梗”,“苏超”已超出赛事范畴,堪称多方参与的“体育盛宴”。

从热度空前的“村超”,到点燃夏天的“浙BA”……群众体育赛事好戏连台,折射出人文经济学的大逻辑。

人文经济学,见物更见人。回望这些成功的赛事,哪一个不是以群众为主角?在贵州台江台盘村,打篮球、吹芦笙、跳苗舞是融入日常的热爱,“村BA”早已成了十里八乡的青春狂欢;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草原村排”举办地,常住人口不足8000人,却有超过5000人打排球,牧民自筹20多万元建室内排球馆。看见群众的热爱,顺应群众的期待,满足群众的需求,文体事业发展就有了方向感,基层治理的各方力量就有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主动性。

人文经济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动力源。作为发展型消费,体育消费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度契合。2024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愈加良好的自然生态、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托举体育产业进入增长快车道。跑步健身蔚然成风,徒步野营替代觥筹交错,攀岩、匹克球等小众运动进入大众视野。近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投资健康”“乐在其中”,这样的消费引擎动力不竭。

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是人文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火热的赛事是一个精彩的开头,写好下半篇文章,还需要各地使出“十八般武艺”。一场“早茶德比”,令扬州与镇江的特色饮食大放异彩;一场“楚汉争霸”,让徐州与宿迁的历史底蕴引人流连;一场“村超”对垒,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看足球、赏民俗、品美食成为旅游“一条龙”。文体搭台,经济唱戏。一场演出、一次音乐节、一座博物馆……各地擦亮特色文化名片,吸引游客将注意力散射到全域。活动会有落幕时,唯有多维度释放城乡魅力,才能促使游客从“惊鸿一瞥”转向“经常回访”,将一时热度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增量。

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一种人文气象。江苏绿茵场上被汗水浸透的身影,展现“十三太保”不服输、拼到底的底色;赛场边的一次次欢呼呐喊,于无形中增进集体凝聚力、认同感……中华大地上,热火朝天的群众体育赛事构成了一幅活力跃动、团结一心、昂扬向上的美好图景。这不正是今日之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缩影吗?以文化人,启智润心,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壮志豪情将奔涌不绝,内生动力将生生不息。

回看一场场出圈赛事,打动人们的不仅仅是赛场上的精湛技术,还有观众整齐划一的加油助威、本地企业的大力支持、市民热情友好的温暖互动……享受着,也建设着,一个个活跃的身影为竞技对抗注入浓浓的人情味,让活动有了隽永的感召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我们定能交出更多人文经济学的精彩答卷。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