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斯拉、宁德时代角逐,“华友”三年打造IPO,近三成员工持股,高瓴又大赚 | 原创
来源:新财富杂志作者:鲍有斌2025-10-21 19:05

许映童曾任华为光伏、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带领团队多年“霸榜”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第一名。2022年,他携众多华为骨干另立门户,杀入储能赛道。创办仅三年,思格新能源便在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市场拿下28.6%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一。其超过60%的收入来自欧洲。

快速扩张带来较大资金缺口,思格新能源三年融资六轮,估值增加40倍,高瓴参与投资两轮,至IPO前浮盈大约3倍。IPO前,近三成员工持有思格新能源股权,价值超过4亿元。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鲍有斌

成立3年就冲刺港股上市,70后创始人或带领诸多华为前同事,创造资本时速新案例。

其主角,就是许映童和他创办的思格新能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思格新能源”)。

思格新能源成立于2022年5月,2025年2月曾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因6个月内未完成聆讯,招股书自动失效。9月,思格新能源再向港交所递表,保荐人是中信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

疾步上市的思格新能源,业务聚焦于当下大热的新能源储能领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思格新能源的储能产品出货量约为0.5千兆瓦时,占同期储能系统市场的0.2%,但在更细分的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其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28.6%。

其财务数据也颇为惊艳。

2022年是其初创之年,思格新能源未产生收入。2023年、2024年,其分别实现收入0.58亿元、13.3亿元,增长迅猛,并成为中国储能行业最快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美元的公司。2025年1—4月,其完成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5.6倍,接近2024年全年规模。

从盈利情况看,2022年,思格新能源亏损0.76元,2023年亏损扩大到3.73亿元,2024年扭亏,实现盈利0.84亿元,2025年1—4月实现净利润1.87亿元,全年或实现4亿元净利润。

这一高成长战绩,能否助攻其顺利实现港股IPO?

01

与特斯拉、宁德时代同场竞技,在细分市场取得第一

无论思格新能源的横空出世,还是闪电式成长,都离不开其创始人许映童在华为的深厚积淀。

许映童,四川人,1974年出生,1996年7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得无线电技术学士学位,1999年1月加入华为,先后担任无线产品PDT经理、无线软件平台部长和华为无线杭州研究所所长。

2010年底,华为布局光伏。2011年1月,许映童从通信转向新能源领域,出任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2013年底,许映童带领团队推出逆变器产品,2015年拿下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第一名,并持续“霸榜”多年。

2019年下半年,华为逆变器业务线调整组织架构,许映童从10月开始,并行领导华为新成立的昇腾计算业务(AI人工智能计算平台)。

2019年底,时任华为逆变器全球销售与服务总裁的陈国光接棒许映童,成为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2020年3月完成工作交接后,许映童专注于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一职。

工作之余,许映童于2007年7月获得复旦大学MBA学位。从2023年5月起,许映童出任光伏龙头企业之一通威股份(600438)的独立董事,2025年5月获连任,显示出在光伏行业的不俗影响。

2022年3月,在华为工作近23年后,许映童离任,并于同年5月在上海创办思格新能源,选定爆发前夜的储能赛道,开启创业新旅程。

近年,随着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电力供应激增,储能赛道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全球光伏发电量从794太瓦时(10亿千瓦时)增加到2009太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29%,预计到2030年达到6954太瓦时,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39%。

不过,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需要有储能系统配合,才能调峰填谷,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可靠。

2020至2024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由14千兆瓦时增至230千兆瓦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25年至2030年,预计以21.4%的年复合增长率,攀升到805千兆瓦时。其中,分布式储能系统出货量增长更快,预计2025年至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4.3%,超过集中式储能系统的19.9%,2030年出货量将达到308千兆瓦时,在储能系统出货量中的占比提高到38%。

强劲扩张的市场,吸引了各路竞争者,全球储能市场巨头林立。以出货量计算,特斯拉、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时代电气位列前五(表1)。

e56607fa38f7dd1a10656a4abd418e03.png

2024年,特斯拉以35.6千兆瓦时的出货量,拿到15.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分别出货31.4千兆瓦时、23.7千兆瓦时,市场份额为13.7%、10.3%。第一梯队的这前三强,差距不大。第二梯队的比亚迪和时代电气,市场份额分别为7.5%、6.7%。

综合来看,前五名的市场份额为46.3%,思格新能源的份额只有0.2%,与之相差甚远。

进一步看分布式光储市场,2024年,前五大厂商的出货量合计为23.6千兆瓦时,占全球总出货量(82.7千兆瓦时)的28.5%。思格新能源的出货量仅为0.5千兆瓦时,占比为0.6%,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不过,在细分市场,其地位不容小觑。

在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思格新能源的市场份额为8.2%,位列前三,和第二名的差距约为300兆瓦时或5个百分点,大约是第一名的1/5,差距约34个百分点。

在更细分的可堆栈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市场,按2024年出货量计,思格新能源拿下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为28.6%,比第二名要多9个百分点,前五大厂商的市场份额总计为78.9%。

储能大市场,思格新能源并非先入者,其又是如何拿下一个“全球第一”的呢?

02

欧洲市场取得突破,国内营收占比已不到1%

可堆栈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是一个拗口的专业概念,所谓“可堆栈”,指采用模块化、可堆叠设计,可以像积木一样叠加扩展,“分布式”指可以分散布置在不同地方,“光储一体机”则指集光伏发电和储能功能于一体。

在这一细分市场,全球2022年才出现首款产品,2024年出货量达到1.7千兆瓦时,在全部储能系统市场占比不到1%。但其未来增长前景看好,出货量有望在2025年至2030年以年复合增长率65.8%攀升至48千兆瓦时。

思格新能源成立伊始,就专注于可堆栈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领域,2023年6月推出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SigenStor,将光伏逆变器、直流充电模块、储能变流器(PCS)、储能电池、能源管理系统(EMS)以模块化和堆栈式产品设计相结合,融入各种户用及工商用场景。因此,在这一领域,其起步颇早。

储能市场中,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能源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初创企业想在巨头夹缝中求生存并不容易。思格新能源成立后,瞄准欧洲家庭用户,迅速扩展全球业务,取得了突破。

由于欧洲电价较高,各国积极发展再生能源,适于家用的分布式光储市场成长迅速。2024年,欧洲分布式光储产品出货量为20.6千兆瓦时,预计2030年达到71.7千兆瓦时。北美分布式光储产品出货量预计从2024年的18.5千兆瓦时,增加至2030年达到69.3千兆瓦时,欧美两大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3.6%、23.5%,基本一致。

2024年,思格新能源的主打产品SigenStor,在欧洲的销量为257.3兆瓦时,增加20.4倍,占其总销量的比例达57.6%;2025年前4个月销量为253.3兆瓦时,增加9.8倍,占比提升到58.6%。亚太(不含中国内地)和非洲地区的销量占比位列第二和第三,都超过两位数(表2)。

50453649cf721b3d3362fb89753d2f12.png

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市场和其他区域(中东中亚、拉美和北美)的销量占比在2024年还能达到6.2%,2025年前4个月则快速下降至3%,主要是中国市场销量锐减超过80%,其他区域市场销量增长依旧强劲。

从收入来源看,2024年,欧洲市场为思格新能源贡献收入7.98亿元,占其全部营收的60%;亚太地区和非洲市场贡献率也超过两位数,收入占比分别为19.7%、12.9%;中国内地市场收入6350万元,和其他区域(中东中亚、拉美和北美)合计贡献不到1亿元,占比为7.4%。

2025年前4个月,欧洲和亚太市场的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1.3%、23.3%,接近或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中国内地市场的收入贡献仅934万元,占比已经下滑至不到1个百分点。

其实,全球最大的光储市场在中国。2020年至2024年,中国储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4%,出货量提升到了33.7千兆瓦时,2025年至2030年将继续以27.7%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至2030年出货量超过140千兆瓦时,约是欧洲和北美市场出货量的总和。

置身市场庞大的“主场”,思格新能源却节节败退,和国内储能的下游使用结构有关,即以电源侧和电网侧使用为主,2023年相关出货量合计占比约为97%,而思格新能源擅长的户用市场,占比不到3%。

思格新能源的产品销售采用经销模式,其主要客户是分销商。相比直销,这一模式有助于快速扩张起量。2025年,分销商贡献其95%的收入,2025年前4个月进一步提高到96.1%。截至2025年4月30日,思格新能源有119家合作分销商和7700家注册安装商,业务扩展至60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思格新能源的五大客戶贡献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37.1%及42.2%,最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为8.9%及14.1%。2023年至2025年前4个月,其最大客户分别来自比利时、爱尔兰和瑞典,主要客户的账期多在30天,最多90天。

03

王牌产品SigenStor以价带量,智能能源网关量价齐升

思格新能源在欧洲市场称雄,得益其王牌产品SigenStor的独到设计和高性价比。

SigenStor作为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专门设计了三个核心模块:能源控制器、储能模块及直流充电模块。用户须同时购买前两个模块。其每个系统可堆栈高达6个电池模块,电池总容量从8kWh至48kWh不等,多个系统并联,可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减少其对集中式电网的依赖,并在停电期间提供备用能源。

image.png

户用是SigenStor的主要销售方向。其精心设计,击中了用户痛点,“即插即用”让普通用户15分钟可完成安装,适配欧洲高人工成本与澳大利亚偏远地区电工稀缺的现状,也避开巨头主打的高端家庭和大场景应用。

思格新能源的收入来自三块,包括SigenStor、智能能源网关及其他。目前来看,其营收对单一产品依赖较高,SigenStor带来的收入占90%以上(表3)。

e799c3fdbba615c7b33a2b71cd987224.png

2023年,SigenStor销量只有18兆瓦时,2024年增加到447兆瓦时,增长约24倍;2025年前4个月,其销量为433兆瓦时,同比增加7.7倍,接近2024年全年销量。

价格上,SigenStor却呈现下跌趋势:2023年每瓦时尚有3.17元,2024年只有2.69元,同比下降15%,2025年前4个月进一步下探至2.54元,同比下降约25%。思格新能源表示,SigenStor价格下跌,主要是向经销商提供更高的销售返利,实现“以价带量”。

这一策略下,SigenStor的收入增幅明显要低于销量增幅。2024年,其收入增加到12.04亿元,增长20.5倍;2025年前4个月,收入约为11亿元,增长5.5倍,比同期销量增幅少3.5倍、2.2倍(表4)。

f1ce5d9cf2fe416a068c5344fe773e56.png

其智能能源网关业务包括户用单相模式(接入单相电网,电压为220V)、户用和工商用三相模式(接入三相电网,电压为通常为380V,适用于工业生产、商业综合体等高负荷场景),三相模式产品的销售价格更高。2023年,其智能能源网关销量为392台,平均价格为2844元;2024年增加到14146台,增长35倍,销售均价同步提升至5541元,增加95%;2025年前4个月完成销量12761台,增长约10倍,接近2024年全年,销售均价5293元,同比增加33%。

2024年,其智能能源网关业务实现收入0.78亿元,增长69倍;2025年前4个月收入约0.68亿元,增长13.5倍,均明显高于销量增幅。

其他业务包括独立交流充电器及配件销售,2024年合计收入0.47亿元,占比为3.5%;2025年前4个月收入0.39亿元,占比略降至3.2%。

思格新能源的销售成本中,大头是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80%。其原材料的核心是电池电芯,受上游碳酸鋰价格周期的影响较大。2022年,电池电芯价格一度达到0.8元/瓦时;2023年后,碳酸锂价格持续走低,电池电芯2024年跌价至0.4元/瓦时,2025年后预计长期保持在0.3元左右。

上游原材料市场卷价格,让思格新能源获得较高毛利率。

0c31bae4907c23c7dd8fdcf213ba452f.png

2024年,其主打产品SigenStor的毛利率为47%,2025年前4个月提升到51.2%,毛利润占比为91%,和营收占比基本一致。同期,其智能能源网关业务的毛利率从35.1%增加到38.3%,其他业务的毛利率保持稳定,约为63%(表5)。

分地区看,2024年,其在所有市场的毛利率都超过40%,2024年最高的是亚太,达到51.6%,比欧洲要高4.7个百分点。2025年前4个月,中国内地市场不仅收入爆减,毛利率也下滑至15.7%,但欧洲市场毛利率提高到51%,亚太地区继续增加到55.6%。

两大高收入、高毛利地区带动了思格新能源整体毛利率从2023年31.3%,大幅增加至2025年前4个月的50.9%,给盈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思格新能源还亏损3.73亿元,2024年顺利扭亏,实现净利润0.83亿元,2025年前4个月进一步提高到1.87亿元,是2024年全年的两倍多。

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吞掉了不少利润。董事长兼CEO许映童在2022年领取薪酬3223万元,其中股权激励达3137万元;2023年领取6943万元薪酬,股权激励仍占绝大部分。进入盈利阶段后,其2024年薪酬大幅降至234万元,但2025年前4个月再度因股权激励增加至1.22亿元。

总裁张先淼的薪酬结构亦呈类似特点。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张先淼分别领取薪酬2537万元(包括2397万元股权激励)、234万元和4265万元(包括4220万元股权激励)。2025年前4个月,思格新能源的股份激励开支近2.1亿元,接近此前3年总和。

思格新能源经调整后净利润,2023年、2024年、2025年1—4月为-2.5亿元、1.5亿元、4亿元。

虽然持续盈利,但思格新能源计划在江苏南通再建新生产基地,资本支出达5亿元。至2024年末,其现金只有0.59亿元,流动资产合计2亿元,资金缺口较大,上市融资成为必然。

此次思格新能源港股IPO募资,将用于扩张产能、多元化产品组合及扩展工商业光储充解决方案,扩大研发团队及提升研发设备及技术、加强营销及售后服务,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用途。

04

3年估值增加40倍,高瓴下重注

一级市场对华为人创业多有偏爱,思格新能源也不例外。

其成立后第一个月,就拿到了500万元种子轮融资,上海煜菘、捷沣科技各出资350万元、150万元。2023年5月前,思格新能源尚未推出商业化产品,就已完成A1-A3轮合计超5亿元融资。

成立20个月时,思格新能源累计进行了六轮融资,总金额7.15亿元。

思格新能源种子轮投后估值为1亿元。一个月后,A1轮投后估值迅速涨到6.5亿元,增加5.5倍;A2轮和A轮后估值分别为9.8亿元、27.1亿元。

B轮和B1轮投后估值基本一致。B1轮只有一个机构股东进入,即天堂硅谷于2024年1月出资3000万元,思格新能源投后估值为41.7亿元,较种子轮投后估值1亿元增长40多倍。

从每轮投资者出资最多不超过1亿元来看,应该是思格新能源在“挑”投资者。

其股东中,不乏高瓴、华登、钟鼎资本、云晖资本、天堂硅谷等知名机构。其中,珠海高瓴通过珠海玫恒,在A1和A2轮合计投资1.8亿元;华登峻岭通过广州华芯,同样在A1和A2轮合计投资1亿元。

思格新能源IPO前,珠海玫恒、广州华芯分别持股14.89%、8.18%。按照最后一轮投后估值41.7亿元测算,广州华芯持股市值3.4亿元,浮盈2.4倍。珠海玖恒下了重注,也是思格新能源最大金主,持股市值6.2亿元,浮盈近3倍,超过广州华芯。

如果思格新能源以百亿元估值上市,则早期投资者珠海玫恒、广州华芯的账面收益率或接近5倍。两年便获此收益,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05

“华友”打造,近三成职工持股

由离职的华为人组成的“华友”,是极为活跃的创业军团。思格新能源之所以备受资本青睐,也和创始人许映童以及团队骨干来自华为息息相关。

一个好汉三个帮,张先淼是许映童最得力的助手。

张先淼于2005年7月、2007年9月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在浙江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随后加入上海山特电子。

2011年4月,张先淼加入华为,担任光伏逆变器研发及产品设计规划、商用光伏业务负责人等职位,在光伏和储能系统行业拥有逾17年经验。

张先淼曾担任华为智能光伏业务副总裁,也是许映童的老部下,如今担任思格新能源执行董事兼总裁,全面负责公司产品研发、规划及供应链管理。

思格新能源的核心骨干中,不止许映童、张先淼两个华为人。

现任监事会主席刘秦维,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即入职华为,近8年间深耕软件解决方案领域。他在2022年3月离开华为,2022年5月就入职了思格新能源,担任软件部负责人。监事杨顺霞,曾在华为担任8年高级品牌经理,2023年1月加入思格新能源后,掌管全球品牌事务。

张嘉伟曾在华为从事营销及销售工作7年,2023年4月加入思格新能源,担任解决方案销售总经理,负责监督产品解决方案的销售。乔凌子在华为工作8年多,2022年11月加入思格新能源后担任营销总经理,统筹公司整体营销运营。

思格新能源的研发、市场、销售到品牌等关键岗位,均由华为系员工主管。除了许映童为70后,其余骨干多为80后乃至90后,团队较为年轻。

思格新能源IPO前,许映童合计控制超过49%股权,为实际控制人

image.png

《新财富》杂志根据招股书整理

思格新能源IPO前,许映童直接持有10.18%股份,并作为上海鸥集、上海谷廪、上海麦廪及上海麦塔的唯一普通合伙人(GP),共控制思格新能源约49.28%投票权,为实际控制人,实际拥有权益超过37%(附图)。

张先淼直接持有1.25%股权,还通过上海千株松间接控制9.88%股权,合计控制11.13%股份,为“二当家”。以思格新能源最后一轮估值测算,许映童、张先淼身家分别是15.4亿元、4.6亿元。

公司治理维度,许映童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体战略规划和管理。他和张先淼均担任执行董事。高瓴投资董事总经理孙国庆、华登高科副经理王林、许映童的妻子杨婷,都出任非执行董事。

根据招股书披露,2023年10月前,许映童在思格新能源的全部股权曾通过其岳母及杨婷代持。张先淼在上海千株松的权益也通过家庭成员及配偶持有,直到2023年7月终止。大当家和二当家的股权代持安排,或与华为竞业禁止协议有关。

其他骨干主要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在上海鸥集、上海谷廪,间接持股思格新能源。

《新财富》杂志根据企查查信息统计,思格新能源共计员工7个持股平台中,除了控制GP的许映童,共有283人(或有重合)持有合伙份额,占2024年末员工总数近三成。其间接持有思格新能源大约10%权益,按照最后一轮融资估值计算,价值4.17亿元,人均持有股份价值147万元。

快速扩张的思格新能源,若顺利步入资本市场、业务继续成长,其造富效应或还有可观空间;如果IPO阻滞,新一轮融资也需计议。

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新财富杂志

《新财富》杂志于2001年3月创刊,专注资本市场深耕细作,“最佳分析师”“最佳董秘”“500创富榜”“最佳上市公司”“最佳投行”等权威专业评选和《德隆系》《明天帝国》《收割者》等经典研究案例影响深远。

新财富杂志社旗下主要新媒体平台包括:新财富杂志微博、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新财富杂志视频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彩田路7006号深科技城A座43层

媒体合作与新闻职业操守举报
邮箱:xcf@stcn.com
微信:xincaifuzazhi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