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召开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未来我国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据统计,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发布,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举例说,《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等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在行业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健康有序发展,部分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6.5%,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动力电池富含锂、钴、镍等重要金属,这些资源具有战略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当于开辟了‘城市矿产’新来源,能够高效提取和再生利用这些重要金属,将有效降低对原生矿产的开采和进口,这既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有力抓手,也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刘洪生对此表示。
市场监管总局相继制定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在保障动力电池中重要金属资源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界定关键中间产品属性为例,在再生利用过程中,黑粉作为重要中间产品长期缺乏统一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不仅影响国内金属提取的稳定性和效率,而且影响了黑粉海外进口。《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国家标准明确了再生黑粉的定义、分类、化学成分含量、有害物质限量等关键技术要求,有利于提升国内再生黑粉产品质量,确保下游冶炼过程的环保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