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板材:热冲压钢工艺技术新突破,向汽车厂商独家供货!重点工程提前竣工投运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梁谦刚2025-10-15 12:58

本文为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出品的【公司研究】系列之《本钢板材:热冲压钢工艺技术新突破,向汽车厂商独家供货!重点工程提前竣工投运》

本钢热冲压钢工艺技术取得新突破。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轻量化发展,公司通过开展一种添加铈微合金制备的热冲压钢,以及其热冲压工艺项目研究,解决了厚规格产品淬透性不足、作为底盘零件使用疲劳寿命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可以满足白车身和底盘设计要求的铈微合金化热冲压钢产品。该款产品平均屈服强度1000~1100MPa,平均抗拉强度达1500~1600MPa,延伸率大于5%。

公司使用新工艺技术生产的铈微合金化热冲压钢产品顺利通过台架测试、路面测试。目前,该产品已实现向汽车厂商独家供货,是国内汽车制造使用的最厚规格热成形零件。此外,该项技术还应用于本钢新产品超高强稀土热冲压耐蚀光伏支架系列产品中,助力我国光伏支架结构材料领域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本钢一项极致能效重点工程提前竣工投运。9月29日,板材公司炼铁总厂五炉组上升管余热利用工程正式竣工,比计划工期提前51天完成。这项被列为本钢极致能效重点工程项目的成功投运,标志着企业在余热回收和能源高效利用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该工程自3月20日正式开工以来,板材设备管理中心为保证项目按期投产、多创效益,对施工方案反复对比、审核、论证,将投产日期优化至9月30日。同时,该项目团队与总包方紧密协作,科学统筹施工进度,在保证施工期间生产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工序衔接等措施,将上升管的更换全部安排在夜间进行。最终,设备负荷联动试车于8月27日完成,主蒸汽于9月20日提前完成并网,多创效117万元。

该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回收余热蒸汽7.3万吨,年可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将有效缓解板材厂区生产蒸汽供应紧张的局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业绩减亏成效显现。2025年上半年,公司完成生铁产量519.97万吨,粗钢产量541.65万吨,钢材产量816.16万吨。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6.98亿元,同比有所下降,但环比呈现回升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亏损幅度显著收窄,归母净利润同比减亏9.21%,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公司深入推进降本增效措施、高端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系列举措。报告期内,受铁矿石、焦煤等原材料价格下降因素影响,钢铁行业经营业绩持续修复。公司通过“强化市场分析研判,抓好原材料合理采购及采购波段把控”,切准低点采购并优化库存节奏,同时拓展年度长协采购合作以获取优惠价供应,有效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

跑出智能制造“加速度”。公司坚定不移推进产品高端化战略,2025年上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产品占比同比提升31%,热成型系列产品销量同比提升89%,高附加值新产品增利2737万元。这一成绩源于企业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的坚定贯彻,通过构建“技术引领+产品跃迁”双轮驱动策略,聚焦汽车钢、管线钢、集装箱用钢等核心领域,推动产品结构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2300产线成功轧制2180mm、2190mm超宽幅热轧板,刷新国内热连轧机组最宽板纪录。

公司依靠数智技术创新驱动,数据资产化率达到88%,在炼铁高炉巡检、炼铁测温取样、捞渣等3D岗位投入机器人26台套,换人率由9%提升至32%,智慧指数82.67分,由集成级进入优化级,相比前期69.26提升了19.36%,跑出了板材智能制造“加速度”。

“反内卷”或将释放行业盈利空间。当前,政策层面、行业协会及企业均在谋划破解“内卷式”竞争难题。钢铁行业因下游需求下滑、上游铁矿石成本高企,利润空间长期受到挤压。东方证券认为,钢铁行业不只有“反内卷”带来的短期投资价值,“反内卷”的提出或将催化减产措施落地,而且行业供给端、成本端均存中期边际利好预期,有望稳定钢材价格并释放行业盈利空间。

银河证券表示,随着行业供需格局的改善,龙头钢企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有望迎来修复。从供给侧看,产业政策持续显效,钢铁产能呈收缩趋势,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从需求侧看,两新政策助力下游制造业投资加速,行业有望受益于制造业升级和AI转型。

公司最近1次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将积极响应“反内卷”的工作要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产量,扎实推进“稳运行、防风险、提质量、优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等相关工作,以用户结构最优、生产模式最优的原则推进极致生产。

风险提示

1. 宏观经济政策风险。

2. 原燃料价格及供应风险。

3. 环境保护风险。

版权声明

本报告基于证券时报社旗下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独立撰写,但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版权仅为深圳证券时报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公司、机构、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

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