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汇川技术、华工科技、埃斯顿等深市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正以集群式创新突破,成为构筑中国“智”造底座的核心力量。
这些企业凭借在核心技术自主化、研发投入常态化、资本市场协同化等方面的共性优势,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激光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关键领域打破海外垄断,为新能源、半导体、汽车等高端制造产业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稳步攀升。
从关键部件到系统方案的自主可控
工业自动化领域,汇川技术的通用伺服系统以32%的中国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低压变频器(含电梯专用)市场份额达22%同样领跑,其打造的“PLC+HMI+伺服+机器人”多产品打包方案,已成为3C电子、汽车制造等行业设备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埃斯顿则在工业机器人赛道实现关键突破,2025年上半年以10.2%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外资品牌,成为中国市场出货量最高的工业机器人品牌。依托领先的技术创新实力与高效的成果转化能力,公司700KG负载六轴机器人成功入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版)》。目前,埃斯顿业务覆盖了从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到机器人集成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的全产业链。
激光装备领域的突破同样亮眼。华工科技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构建起覆盖“单机-产线-智慧工厂”的激光智能制造体系。成功打造全球首台智能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三代半SiC/GaN半导体智能装备实现批量交付……技术成果的不断推进,华工科技不仅打破海外企业在高端激光加工设备的垄断,还成功打入海外市场,成为全球领先的“激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深市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正以“点上突破、面上延伸”的节奏,实现从核心部件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彻底改变过去高端工业装备依赖进口的态势,重塑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格局。
高比例投入与人才体系支撑技术迭代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与多层次人才体系,是深市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保持技术领先的“压舱石”。
2025年上半年,汇川技术、华工科技、埃斯顿等三家企业均展现出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研发投入力度:汇川技术研发投入19.66亿元,研发费用率9.58%,研发团队规模达6118人;华工科技研发投入4.61亿元,同比增长19%,申请发明专利77件;埃斯顿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稳定在10%左右,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1.12%,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97件、软件著作权418件。
高投入背后是精准的技术攻关方向。从工业自动化核心系统与部件打破海外垄断、赋能千行百业效率提升,到激光装备为新能源、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提供高精度加工解决方案,再到工业机器人实现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汇川技术、华工科技、埃斯顿等企业凭借“专精特新”优势,持续夯实智能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这些企业深耕各自专长领域,以自主创新攻克技术痛点,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效能,为制造业注入强劲“智”造动力,彰显深市智能制造龙头在推动产业变革、助力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资本市场赋能,为深市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获得了“融资+激励”的双重支撑,成为企业扩大产能、拓展产业链的重要推手。
其中,融资方面,华工科技自上市以来累计融资34.24亿元,埃斯顿通过两次非公开发行募集17.45亿元,分别用于智能装备研发、机器人产业化等项目;债权融资领域,华工科技凭借AAA主体信用评级,发行多期短期融资债券、科技创新债券,利率保持行业较低水平,为技术攻关提供低成本资金。
智能制造迎黄金发展期
展望未来,国家政策与行业需求的双重利好,为深市智能制造企业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将工业机器人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7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将工业机器人纳入智能装备创新核心领域。
“华工科技聚焦激光及智能制造、信息通信及智能车联网技术、感知技术、工业软件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创新链及产业链融合,聚焦专精特新产品研发,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埃斯顿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坚持“内生发展+外延并购”并举战略,围绕公司主营业务,积极延拓全产业链布局。
从工业自动化的“进口替代”到智能制造的“全球竞争”,深市资本市场培育的龙头企业正以集群式创新,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资本市场的持续协同,这些“深市力量”将进一步突破产业瓶颈,在全球智能制造竞争中构筑起更具韧性的“中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