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承压下部分化工企业逆势增长,善用期货衍生工具成其经营亮点
来源:期货日报作者:韩乐2025-10-14 07:45

2025年上半年,化工产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能源价格波动及终端需求分化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从多家化工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来看,炼化一体化与化纤两大核心板块普遍面临经营压力,但板块内部分化加剧,部分头部企业凭借产业链布局、技术优势与风险管理能力实现逆势增长。政策端“反内卷”“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等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板块内部分化加剧 部分龙头企业逆势突围

按申万行业划分,2025年上半年炼化一体化板块总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80%,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下滑15.95%。这一趋势在头部企业中表现尤为一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荣盛石化、恒力石化等营收与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对此,广发期货分析师苗扬认为,尽管炼油业务受益于成品油刚性需求和价格机制,毛利率保持稳健,但宏观需求走弱及乙烯、丙烯等大宗化工品价格下跌,对化工板块造成系统性冲击,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导致行业整体进入“减收减利”阶段。

与炼化一体化板块的普遍下滑不同,化纤板块呈现“整体承压、内部分化”的特征。2025年上半年化纤板块整体营收同比下降约3%,归母净利润总额降幅达16.47%,盈利能力显著下滑,但企业间差异明显:新凤鸣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皖维高新、华西股份等利润增长强劲;而三房巷、神马股份、南京化纤等录得大额亏损,华峰化学等利润也出现显著下滑。

“这种分化源于企业在产品结构、成本控制与抗风险能力上的差距。”苗扬表示,化纤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传导失效和终端需求疲软的双重困境,许多企业 “增收不增利”——营收增长但涤纶长丝等产品价差收窄,利润反而下降,同时原料价格波动带来库存减值压力。而具备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企业,能更好地抵御市场波动,在分化中脱颖而出。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巨化股份、新凤鸣等龙头企业凭借独特优势实现归母净利润逆势高增长,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成功路径。

据苗扬介绍,巨化股份的业绩爆发,源于其精准捕捉了氟化工领域的“政策周期红利”。该公司凭借全球领先的氟制冷剂生产工艺,充分享受政策制造的结构性牛市红利,实现利润高增。

新凤鸣身处产能错配、价格承压的涤纶长丝行业,却通过“产业链一体化+期货套保”的组合策略实现突围。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横向高质量布局的同时,新凤鸣努力完善上游产业链,积极推进PTA项目配套建设。截至目前,公司PTA产能已达到770万吨。在有效自供PTA原料的基础上,其灵活把握部分PTA对外销售的量,从而更好地对接、了解PTA市场行情,优化库存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另一方面,新凤鸣已建立“原料—成品—库存”全链条动态风控体系,并通过期货市场优化采购、锁定利润、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新凤鸣的半年报显示,2025年公司看准趋势、踩准节奏、灵活应对,实时跟踪上下游装置波动、开工率变化等信息,优化各项模型数据库,持续深化对宏观大局与行业细分领域的预测研判,推动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49112.6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0%;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70918.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8%。

期货衍生工具成为化工企业风险管理重要抓手

通过半年报记者发现,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波动等多重风险,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将风险管理纳入核心经营策略,把期货衍生工具当作重要抓手,恒力石化、新凤鸣等企业的实践颇具代表性。

对此,苗扬介绍说,根据申万行业分类,在提取的石油化工板块样本共10家上市公司中,5家在报告期内长期披露了套期保值信息,套保公司占比50%。对2021—2025年的中报和年报共9个时点的销售毛利率做简单归纳,可以发现套保并未显著抬高长期毛利的绝对水平,但通过降低谷底、缩小波动,使现金流与产能利用率更平滑,经营可预测性更好。其中,在综合稳定性与盈利韧性上,恒力石化与东方盛虹的套保效果较好,其次是荣盛石化;华锦股份毛利虽波动较大,但仍好于多数未套保同业。

恒力石化在半年报中披露,报告期内通过参与原油、聚酯产品相关期货交易,“合理规避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管理风险”,最终实现21762.66万元的损益正向影响。公司制定完善的期货套保管理制度,明确组织机构、审批流程与风险控制措施,通过严格内控形成完整风险控制体系,确保套保业务与经营规模匹配,不盲目投机,仅以对冲风险为目标。

新凤鸣在半年报中也披露,为规避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给公司销售带来的价格风险,进一步锁定公司未来现金流入,同时跟踪原材料行情,以及应对公司销售出口业务主要以美元结算、部分原材料进口需支付外汇的情况,公司开展了相关商品期货及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业务,且达到预期效果,降低了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给公司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在此前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优化原料采购上,新凤鸣通过期货后点价模式,与供应商约定以“期货合约+基差”的方式采购,可在期货低位时点价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会择机开展远期期货合约对冲,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产品销售端,公司会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制定差异化销售方案,较好实现产销平衡。

国投期货化工首席分析师庞春艳表示,企业套期保值的核心价值在于“稳定”而非“盈利”——通过锁定成本或收入,平滑盈利波动,保障生产经营连续性,为企业长期规划提供稳定财务环境。对涉及进出口的企业,期货与远期结售汇结合,还能同时对冲价格与汇率风险,成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

供需再平衡关键期化工行业底部回暖信号渐显

展望2025年下半年及未来,化工产业正处在“供需再平衡”的关键转折点,整体呈现“谨慎乐观、底部回暖”的趋势。

截至记者发稿时,2025年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三季度正式财务快报尚未发布,绝大多数企业将在10月下旬集中披露。根据市场机构和Wind的数据, 2025年三季度国内石化行业仍处于盈利筑底阶段,多数子行业实际盈利未见明显改善,部分环节甚至环比承压。

“尽管地产链需求复苏缓慢、部分产品供给过剩及外部风险仍是主要压力,但积极因素正在积聚。”苗扬表示,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老旧产能淘汰加速,缓解产能过剩压力;成本端,能源价格趋稳,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需求端,国内“大力提振消费”政策发力,需求韧性逐步显现。

“长期看,产业升级将成为核心主线。”庞春艳认为,石化行业的产业升级将逐步推进,行业盈利能力差的老旧装置或将退出市场,老旧产能可能会强制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减排增效。石化企业也将加速推进一体化布局、数字化转型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行业将从“低水平内卷”向“高质量竞争”转型。“整体看,产业政策倾向于解决石化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促进产业升级,这将有利于石化行业盈利能力的修复。”庞春艳称。

从化工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不难看出,2025年上半年产业虽面临短期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在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具备产业链优势、技术壁垒与风险管理能力的企业,将在行业变革中占据先机,推动化工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