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度聚焦免疫学领域,全球对免疫机制的研究热情被再次点燃。泰恩康(301263)在互动平台的一则回应引发业内关注:“CKBA并非2025年诺奖得主的特定研究成果”,但其科学内核“免疫耐受”与“免疫调控”——正与诺奖所表彰的免疫学前沿高度同频。
泰恩康作为中国创新药企的杰出一员,凭借其核心产品CKBA,在免疫治疗赛道上崭露头角,不仅展现了公司在精准医疗上的前瞻性布局,更预示着免疫性疾病治疗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站在“免疫调控”的时代风口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
诺奖官网公报介绍,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必须得到调节,否则可能会攻击自身器官。三名获奖者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坂口志文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它可以有效阻止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则找到了与之相关的基因,这些成果加深了科学界对免疫系统如何运作的理解,推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
据悉,免疫治疗自20世纪末兴起以来,已成为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核心治疗手段。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通过广泛抑制免疫系统活性来控制疾病进展,但这种方式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也削弱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导致感染、肿瘤风险增加等严重副作用。
而CKBA作为全球首个靶向T细胞脂肪酸代谢通路的创新小分子,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特异性结合脂代谢酶ACC1/MFE-2,精准调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 CTL)的脂代谢过程。这一作用机制可形象地理解为免疫系统的“油门”控制装置——通过干预CD8+ CTL的能量代谢通路,选择性抑制其异常激活,而非传统免疫抑制剂对整体免疫系统的广泛压制。其创新性体现在:靶点独特性,首次将免疫调控焦点转向T细胞脂代谢网络;作用精准性,区别于激素或生物制剂的“一刀切”模式,实现细胞亚群层面的功能调节。
正如公司所言,CKBA并非202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特定研究成果,但其核心均指向“免疫耐受”和“免疫调控”这一免疫学的核心领域。CKBA可以精准调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而不是广泛抑制整体免疫系统,与传统免疫抑制剂相比更具靶向性,为恢复自身免疫平衡提供了新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泰恩康在互动平台中强调CKBA与诺贝尔奖的“非关联性”,这反而彰显了公司的务实精神:不追逐热点,而是扎根于科学本质。这种战略定力,使泰恩康避免了“概念炒作”的陷阱,而专注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泰恩康的创新突破
泰恩康的蜕变,始于战略重构。过去,许多中国药企依赖代理销售驱动增长,形成“销—产—研”的逆向逻辑。而泰恩康在董事长兼总经理郑汉杰的引领下,果断转向“研—产—销”一体化模式。2023至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近3.2亿元,研发强度持续超过2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投入背后,是清晰的创新图谱:以免疫治疗为核心,聚焦自身免疫疾病(自免)这一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全球自免疾病患者超5亿,中国市场增速显著,但有效治疗手段仍有限。泰恩康选择从皮肤自免切入,既避开了与国际巨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领域的正面竞争,又以相对清晰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终点,加速药物验证与转化。
CKBA的临床推进速度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根据东方证券研报,CKBA软膏白癜风适应症II期临床已完成,疗效明显,安全性优势突出(1.5% BID组TEAE仅18% vs芦可替尼Ph270%),已提交突破性疗法申请同步推进III期临床筹备工作。并且基于作用机制探索,公司还计划开展CKBA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研究,CKBA有望突破白癜风、玫瑰痤疮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存在较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未来想象空间较大。此外,根据公司9月25日公告,CKBA乳膏玫瑰痤疮II/III期无缝适应性临床已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公司表示年底前会正式启动临床。
CKBA的推出,不仅对泰恩康自身意义重大,更可能搅动全球免疫治疗格局。当前,免疫治疗市场正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CKBA的差异化优势——靶向免疫调控,使其在红海中开辟蓝海。从行业视角看,它推动了从“免疫抑制”到“免疫重建”的理念转变,这与诺贝尔奖所表彰的免疫学基础研究一脉相承。尽管CKBA非直接获奖成果,但其理念呼应了近年诺奖得主(如2023年对mRNA疫苗的表彰)对创新应用的重视。
展望未来,在泰恩康的创新引擎驱动下,CKBA有望为无数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引领行业走向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