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金融各部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总结我国在此期间金融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四五”时期,金融部门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治理能力,健全金融机构、市场与产品体系,增强了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质效大幅提升。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创新发展,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有效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统计显示,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
我国金融体系着眼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积极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同时强化科技保险保障,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对我国创新发展事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通过优化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机制,便利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当前,我国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清算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目前,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与此同时,我国基本建成多元化跨境支付系统,正在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
“十四五”期间也是我国新旧动能转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重中之重,并取得重要成果。首先,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目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配合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助力地方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在地产风险化解方面,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调整首付比、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推动地产市场止跌企稳,有效避免地产调整引发金融风险。
应当说,我国金融部门坚持落实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等大幅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效率,通过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强大和稳固的基础,有利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