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9月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在5月两个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各下降10个基点之后,9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维持在3.0%、3.5%,连续四个月“按兵不动”,符合预期。下一阶段,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基调之下,我国仍将可能实施降准降息,但大幅度降息并不现实,且降准应先于LPR下降。
9月18日,美联储开启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而且,美联储最新的点阵图显示,预计2025年底前还将降息两次共50个基点,这意味着2025年全年可能累计降息75个基点;2026年和2027年,每年可能再各降息25个基点。在这种趋势下,中美利差压力和人民币汇率压力将有所减轻,外部约束减弱,的确为中国货币政策带来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将更具弹性。
但LPR变动,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银行息差方面的约束。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降至1.42%,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0个基点。虽然二季度降幅已经明显缩窄,但下降的趋势不变。如果LPR下降过快,银行息差加快收窄,不利于保持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性。二是存款利率方面的约束。今年存款利率多次下调之后,大型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创下新低,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为0.05;一年定期存款为0.95%,降至1%之下。未来,调降存款利率的空间或已不大。
数据显示,8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无论是新发放的企业贷款还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都在去年同期较低的水平上继续下降,且都处于历史低位。在这种情况下,LPR降低并非当务之急,必要性不足。从LPR报价机制看,近期央行多次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作为LPR定价基础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1.40%,并未发生变化,因此LPR较难下降。因此,本月LPR维持不变,实属意料之中。
从全球情况看,美联储此次降息将打开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空间。除了日本,多数主要经济体可能跟进下调利率,少数国家比如加拿大已经“抢跑”,但各国调整货币政策的步调各异、节奏不同。比如在美联储降息之后,9月18日晚,英国央行公布其最新利率决议,决定维持现有利率水平4%不变。此前9月11日,欧洲央行已经决议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总体而言,主要经济体将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情况、外部变化等因素,独立就利率政策作出决定。美联储利率调整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下一阶段,预计我国央行将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准降息都还有较大可能和一定空间。但从必要性看,降准应优于降息。
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在5月降准之后,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6.2%,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还存在5%“隐性下限”。预计四季度,央行将可能年内第二次实施降准,降准幅度或为0.25~0.5个百分点,适时向市场投放长期流动性,进一步优化市场流动性的期限结构。还应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打破5%“隐性下限”,使得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政策调控功能将得到更充分发挥。降准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也为LPR下降创造条件。
市场利率方面,下一阶段,如果政策利率和存款利率继续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持续下行,LPR仍有下降的可能。预计今年四季度LPR或将下降一次,幅度在5~10个基点。但对下一阶段LPR下降的节奏、幅度,市场或不可抱有过高的期待,未来一段时间LPR的变动需要兼顾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等因素,努力在稳增长、稳息差、稳就业、稳外贸等多重目标中保持动态平衡。
还应该看到,随着市场利率不断降低,降息的边际效用也在下降。全国工商联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也显示,民营企业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减税降费相关政策”而非融资问题。下一步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并非只有降低LPR,可能主要还得从降低非利息成本着手。
在总量政策之外,未来应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增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能力和意愿。同时还要发挥好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金融支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