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等媒体开展 “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 主题宣传活动,聚焦各产业赛道中上市公司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成果。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吸附分离技术作为支撑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隐形基石”,正悄然改变着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
西安蓝晓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蓝晓科技”)深耕该领域二十余年,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引领全球产业化应用,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蓝晓科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于洋,围绕企业发展、行业变革、科技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从技术自主到行业引领
证券时报:普通人对于“吸附分离技术”和贵司的主营业务可能比较陌生,能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蓝晓科技是做什么的?这项技术又如何影响我们的产业与生活?
于洋:简单来说,我们是材料与技术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业务是研发、生产吸附分离材料,并为下游行业提供“材料+设备”的一体化分离纯化方案。
吸附分离技术就像“工业筛子”,能从复杂的混合物中精准提取、纯化所需物质。从应用场景来看,这项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和产业升级紧密相关。在新能源领域,它能从各种品位盐湖卤水中提取锂,支撑锂电池产业链的原料供应;在生物医药领域,它是多肽、小核酸药物纯化的关键工具,保障药品纯度与安全性;在半导体领域,它能制备芯片制造所需的超纯水,打破国外技术对高端水处理材料的垄断;甚至我们日常吃的精制糖、喝的净化水,背后都有吸附分离技术的支撑。
吸附分离技术作为现代加工业的基石,对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在化工行业中,分离技术成本约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在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行业中,分离提纯成本甚至占总成本的90%。
蓝晓科技自2001年成立以来,就聚焦这一细分领域,目前已形成3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品矩阵,特种树脂年产能达5万吨,是国内产量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特种树脂生产企业,也是全球唯一能提供“材料+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服务覆盖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
证券时报:吸附分离技术领域长期被欧美企业主导,蓝晓科技是如何实现技术突破,并在多个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谈谈?
于洋:核心在于“专注”与“创新”,二十多年来我们只做吸附分离这一件事,坚持以基础研究突破带动产业化应用,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路线。
过去,我国青海、西藏的低品位盐湖卤水因锂镁分离难度大,被认为“不具备开发价值”,国内锂电池所需的锂资源大量依赖进口。2017年,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克服了锂镁难分离的障碍,在青海实现了盐湖提锂产业化,将低品位卤水转化为可用资源。目前,采用我们吸附技术的锂盐产能已近10万吨/年,覆盖青海、西藏及阿根廷等全球主要卤水区。
另一项关键突破是喷射法均粒技术。这项技术被称为吸附分离材料领域“王冠上的明珠”,下游产品如电子级超纯水树脂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直接影响我国半导体、核电产业的供应链安全。我们用近10年时间攻关,2019年实现该技术产业化,成为国内唯一、全球不超过5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
资本赋能创新 蓝晓科技发展跑出“加速度”
证券时报:蓝晓科技在深交所上市后,资本市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能否结合具体的融资与人才激励案例谈谈?
于洋:上市对我们而言,不仅是融资平台,更是规范发展、凝聚人才、加速创新的“助推器”。
从资金支持来看,上市后我们共进行4次融资,每一次都精准匹配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2015年IPO募集2.55亿元,用于建设提镓生产线,帮助我们快速确立在提镓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2019年可转债募集3.4亿元,建设高陵新材料产业园,投产后产量、销量翻倍,新品占比大幅提升,随后3年营收、净利润屡创新高;2023年可转债募集5.46亿元,聚焦新能源金属领域,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在提锂、提镍领域的领先优势。可以说,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让我们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不缺弹药”。
在人才激励方面,上市后我们实施了3期股权激励计划,近700人次员工参与,不仅让核心骨干和普通员工能分享企业发展红利,更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加入。比如我们的均粒技术团队、盐湖提锂研发团队中,有多位曾服务于欧美龙头企业的专家,股权激励让他们能长期扎根企业,专注技术创新。现在,我们已建成一支兼具专业经验与国际视野的管理、研发团队,这是比资金更宝贵的“财富”。
证券时报:上市以来,蓝晓科技在投资者回报方面有哪些实践?未来如何进一步实现“经营质量与股东回报双提升”?
于洋: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价值”,而价值最终要回馈给股东、员工和社会。上市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现金分红+股份回购+业绩增长”的多元回报模式,累计现金分红12亿元,近两年分红金额占当期净利润的40%,分红力度持续提升;同时,我们通过股份回购优化股东权益,将管理层、员工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绑定,确保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从经营质量来看,上市至今我们的收入增长8倍、净利润增长11倍、市值增长15倍。
公司建有投资者档案,包含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会主动邀请个人投资者走进上市公司参与表决,并组织公司管理层与中小投资者交流。每年常态化组织中小投资者走进上市公司活动。
新材料企业如何应对全球竞争与产业变革?
证券时报: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竞争加剧,蓝晓科技在科技创新和全球化发展中,面临哪些困难?又如何看待吸附分离行业的未来机遇?
于洋:确实,我们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从内部来看,最大的难题是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的平衡。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场景广,但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落地的周期长、投入大,比如我们的镍提取、生物微载体等产品,虽已实现商业化并拥有成功案例,但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仍需时间。
从外部来看,全球化拓展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公司国际业务近年来稳步增长,国际关系波动对于全球供应链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这将对企业的研发方向、资源投入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更多的产业化可能性。
但挑战背后,是更大的机遇。从行业趋势来看,吸附分离技术是支撑“双碳”目标、新能源革命、生物医药创新的关键技术。在新能源领域,随着锂电池需求增长,盐湖提锂、红土镍矿提镍的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在环保领域,工业废水治理、CO₂捕集等需求将推动技术升级;在生物医药领域,多肽、细胞治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精度分离纯化技术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证券时报:展望未来,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蓝晓科技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哪些战略规划和目标?
于洋:从公司成立至今,吸附分离材料一直是引领公司增长的核心动力,材料业务以其耗材属性、良好的盈利能力成为公司健康稳定增长的“压舱石”。坚持“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产品定位,通过研发创新和产品质量打造自身“护城河”。
展望未来,我们应以提高海外市场覆盖率为目标,完善适配海外业务管理体系,提升海外运营能力。公司生产体系应当从环保、安全、工艺优化和自控程度上建立更高标准目标,以适应长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做好各生产基地之间的互补协同,高效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