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市公司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深交所自2024年11月以来,围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核心任务,系统推进上市公司大走访工作,通过建立常态化走访上市公司机制,以“深扎根”式的服务,直抵企业发展痛点与创新内核,助力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证券时报今起推出“深走访·提质效”系列报道,跟随监管部门走进上市公司,探寻资本市场强化功能发挥、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敬请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国内首个实现“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规模化基地内,一条35米长的全自动化产线尤为特殊:12台库卡重型机器人化身“工人”,以毫秒级同步协作,24小时不间断作业,平均每3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工业机器人。
这座位于佛山顺德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是美的集团近年来数百亿研发投入的最新成果,也是其依托资本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从1968年诞生的乡镇企业,到如今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科技集团,美的集团的成长轨迹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深度交织,在资本市场的陪伴与赋能下,书写了一段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跨越的转型历程。
资本活水浇灌产业根系
从单一品类到多元生态
图为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
1993年,当美的作为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时,公司还只是一家以电风扇、空调为主营业务的地方制造企业。彼时未曾想到,这场资本与产业的相遇,会在三十年后孕育出全球家电行业的巨头。
2013年9月,美的集团通过吸收合并上市子公司美的电器完成整体上市,这一关键动作成为企业发展的分水岭——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与资源整合能力,美的集团开启了从单一品类制造商向多元产业集团的跨越式发展。
“资本市场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资金支持,更打开了战略视野。”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谈及上市影响时强调。
数据最具说服力,从2013年整体上市至2023年的十年间,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增长2倍,净利润增长3倍,经营性现金流增长超过4.5倍,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保持了高质量发展态势。这种增长并非简单的产能复制,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工具实现的产业生态重构。
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是美的集团拓展产业边界的关键抓手。
回溯其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跨越都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度参与:1998年收购东芝万家乐压缩机业务,迈出向家电零部件业务拓展的关键一步,实现家电产业的垂直整合,为后续空调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奠定核心部件自主供应能力;2017年斥资收购四大工业机器人之一的库卡集团,一举切入机器人与自动化行业,这起当时备受关注的跨国并购,至今仍被视作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如今,库卡的智能产线已深度融入美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美的集团“To B”业务板块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美的集团的并购步伐持续加快且更具战略前瞻性。
从A股上市公司的合康新能、万东医疗、科陆电子,到境外的瑞士Arbonia气候部门、东芝电梯中国业务、西班牙Teka集团,美的集团通过并购在智能建筑科技、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和智能家居海外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业务布局,增强自身的核心技术水平和销售渠道网络。
这种“内生增长+外延并购”的双轮驱动模式,让美的集团从传统家电企业蜕变为覆盖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健康医疗、智慧物流等多元业务的科技集团,构建起“To C”与“To B”并重的产业生态。
研发投入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球布局推动持续创新
在美的中央研究院的专利展示墙前,工作人员正用激光笔指向最新更新的数据看板:截至2024年底,美的集团全球研发人员超2.3万名,占非生产人员比例超过50%;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 Claims)发布的“2023年全球250强专利领导者”榜单中,美的集团专利家族数排名全球第八位、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位。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在资本市场支持下,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2022至2024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合计超过430亿元,其中2024年投入超16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持续的高投入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了源头活水。
“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研发体系,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竞争力。”美的集团负责人介绍。
美的集团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三个一代”研发模式与“四级研发体系”的协同运转。“三个一代”,即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保证研发体系产出的持续性和节奏;中央研究院聚焦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各事业部研发团队则专注于产品技术落地,形成从技术探索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
全球化研发布局让美的集团的创新能力如虎添翼。目前,美的集团已在全球12个国家设立38个研发中心,构建起“2+4+N”的全球化研发网络——国内以顺德总部全球创新中心和上海全球创新园区为双核,海外则重点布局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四大研发中心,同时依托成本加激励模式推进海外研发中心的本地化创新。
这种布局不仅让美的集团能够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技术需求,与此同时,这些分布在全球的创新据点,如同一个个能量节点,共同构成了美的技术突破的矩阵,实现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
开放式创新生态的构建进一步放大了研发效能。美的集团已成立7个院士工作站(室),与18位战略合作院士对接合作项目300多项,涉及绿色节能、健康医疗、机器人自动化等关键领域;在基础研究层面,与UC Berkeley、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研究;同时与BASF、Honeywell、3M等国际科技公司形成战略协同,通过技术授权、联合开发等方式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这种“全球智慧为我所用”的开放姿态,让研发效率持续提升。
2025年,“灯塔工厂”名单上新,又一家美的工厂入选,这也是美的坚持持续研发投入、将前沿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的又一成果。美的楼宇重庆工厂以智能制造实力与绿色工业创新,获得“端到端灯塔工厂”称号,成为全球中央空调冷水机组行业中首座实现全流程AI赋能的“灯塔工厂”。自此,美的“灯塔工厂”总数达到了6座,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二。
美的集团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4071.50亿元,同比增长9.44%;归母净利润为385.37亿元,同比增长14.29%,整体保持向好态势。2024年,美的系产品在9个家电品类中稳居线上线下双第一;美的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277位,入选ESG影响力榜和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
在持续创新发展的同时,美的集团高度重视回报投资者。
自2013年整体上市以来,美的集团累计派现金额超过1340亿元,累计实施股份回购超过271亿元。“高分红+股份回购”的股东回报模式,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形成正向循环,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闭环。2025年,美的又披露了15亿—30亿元和50亿—100亿元两个回购方案。
记者获悉,在近期的走访中,深交所方面与美的集团负责人面对面深入交流,推动解决企业在全球化布局、智能制造转型等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诉求,支持公司进一步应对风险挑战,更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位资深资本市场人士指出,从顺德乡镇企业到全球科技集团,美的的成长史是中国制造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样本。在资本市场的陪伴与赋能下,这家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拓展产业边界,依靠研发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用全球化布局打开增长空间,书写了一段传统制造向高科技转型的精彩篇章。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深化,相信会有更多像美的这样的企业,在资本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中,不断突破创新边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