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快速“上车”,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生态。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包括小鹏、广汽、奇瑞在内的主流车企纷纷将战略触角延伸至机器人赛道。在这轮产业变革中,激光雷达作为环境感知的核心传感器,不仅持续巩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爆发迎来全新增长点。
禾赛科技(NASDAQ:HSAI)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本季度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19.5万台,同比增长231.3%。其中,ADAS产品交付量为14.6万台,同比增长178.5%,机器人领域交付量为4.9万台,同比增长649.1%。
“激光雷达是机器人移动的最佳传感器。”禾赛科技机器人感知业务VP刘兴伟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强调。他指出,激光雷达在机器人定位建模、导航避障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当机器人运动时,需要实时判断路径可行性和障碍物位置,激光雷达作为纯3D传感器,能够完美满足这些需求。”
从车载到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需求猛增
机器人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落地场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佐思汽研报告显示,从消费端的家电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到工业端的四足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再到服务端的物流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不同应用场景对激光雷达提出了差异化需求,尤其看重性能与可靠性指标。这种多元化需求不仅为高端产品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空间,也促使企业采取多元化的技术路线。
“虽然核心技术相通,但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非常明显。”刘兴伟解释道,“汽车运动速度高,核心需求是‘看得远、看得清’;而机器人运动速度慢,不需要那么远的探测距离,但需要更大的视场角,因为其运动方向更灵活。”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这种需求差异直接体现在产品设计上。行业数据显示,典型车载激光雷达具备200米探测距离,采用水平120度、垂直20至30度的视场角设计;而机器人专用产品则采用半球形视野方案,通过牺牲部分测距能力来换取更宽广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在人机共处环境中,”刘兴伟补充说,“机器人需要360度无死角感知能力,以应对频繁出现的人类活动。”
这种场景化适配并非简单的产品差异化,而是基于统一技术平台的灵活扩展。“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底层技术复用。”刘兴伟强调,“光电器件、激光器、芯片等核心组件都是通用的,只是根据不同场景特点调整系统级设计方案。”这种模块化设计理念,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也为车企跨界布局机器人领域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这一技术优势已转化为显著的市场表现。据刘兴伟介绍,禾赛科技JT系列激光雷达产品出货量已达10万台,而面向机器人领域的累计交付量更是突破20万台。“今年我们预计向机器人客户交付超过20万台。”他表示,“从整个市场来看,预计规模在30万到40万台之间,我们有望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激光雷达搭载率有望升至50%以上”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感器技术路线的选择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期,这一讨论再次升温。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过去视觉技术的局限主要源于算力不足,但随着技术进步,未来视觉系统将能识别路面的钉子和松动的沙井盖等细小障碍物,激光雷达在这方面可能存在局限。”
针对这一观点,刘兴伟从技术原理层面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这类讨论往往聚焦于极端案例,激光雷达完全可以通过技术优化来解决细小物体识别问题。“关键在于调整FOV(视场角)和提升分辨率。”他解释道,“当前激光雷达主要解决大视场角下的障碍物检测,但通过技术改进,同样可以满足特定场景下的高精度识别需求。”
在技术争论的背后,激光雷达市场正呈现出高增长态势。高工智能汽车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6月,我国乘用车市场激光雷达前装搭载交付量突破104.39万颗,同比增长83.14%。刘兴伟预测,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激光雷达搭载率约为17%,未来有望提升至50%以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推动这一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激光雷达成本的快速下降。刘兴伟透露:“用于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主激光雷达价格已降至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440元)左右,相比两年前的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600元)和三四年前的20万至30万元人民币,我们确实把激光雷达的价格打下了99.5%以上。”虽然未来价格下降速度可能放缓,但200美元的价格区间已经为大规模应用扫清了成本障碍。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单车搭载激光雷达数量的增长趋势。刘兴伟指出:“当前的主流配置是单车搭载1颗激光雷达,但未来将向多雷达系统演进,包括前向主雷达和补盲雷达的组合,以实现更全面的环境感知。”禾赛科技预计,今年其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将达到120万至15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