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自营策略调整!委外需求增加, 寻求“固收+”投资机会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杨庆婉2025-08-06 15:27

近日,因增值税政策变化,债券市场出现了明显波动。“新老划断”引发机构抢筹,短期带来了交易性机会,而长期来看,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为了追求低利率时代下更高的收益,或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寻求比如红利资产等“固收+”投资机会。

同时,因公募等资管产品享受了“减半”税收优惠,不排除更多银行保险资金,选择委托外部公募资管的方式进行债券投资。

此外,一位券商资管子公司高管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部分资金或流向信用债市场,不过信用债还要考虑资本占用,估计规模也不会很大。”

银行保险等自营影响较大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称,自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即对于所有债券品种而言,增值税的征收不再有“例外”。

据了解,债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债券投资的税率因不同投资者及收益来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上包括两部分:增值税和利息所得税。实际上,增值税税率并不高,所得税才占大头。

“目前只涉及增值税的调整,不涉及所得税的调整,实际影响已经比去年预想的降低一些。”招商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伟表示,去年市场还担心政策将免除公募基金的减税待遇。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此次调整对机构自营的影响较大,将增加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自营的利息支出,税率约为6.34%;公募等资管产品的增值税负担减半,税率约为3.26%。因此,这项政策对银行和保险的影响,大于公募基金和其他资管机构。

公募资管委外需求或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机构之间的债券增值税差异,可能会促使保险银行等自营资金,增强通过公募等资管机构委托投资的意愿。

低利率环境下,债券投资票息收益和资本利得空间有所缩小。短期来看,免税的存量债券成为稀缺资产,容易引发抢筹行情,近日债市的波动已印证了这一点。

长期来看,随着旧债滚动续作,需要缴纳增值税的债券规模会持续扩大,机构投资者的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减少,以1.7%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测算,机构自营资金和公募资管分别减少10.8BP和5.5BP的利息收入。

“理论上,在目前增值税政策下,自营机构委外投资还将额外获得更低的利息收入增值税率,保险银行等机构资金体量大,委外投资意愿将进一步增强。”一位债券市场资深投资人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资金寻找“固收+”投资机会

当前,机构投资者需要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以弥补增值税带来的损失,可能调整相应的投资策略:一种是债券品种的选择会出现变化;一种是基于股债跷跷板效应,“固收+”增配红利股等资产。

从债券品种来看,过去政府债、金融债和信用债之间的增值税差异不复存在,税后收益率即利差将会进一步收敛,税收政策将推动部分资金流向信用债市场。

国金证券固收团队预计,以1.7%的国债收益率为例,增值税改革前,一般金融机构持有国债、信用债税后收益分别为1.7%、1.19%,信用债利差为51个BP。改革后,国债税后收益率下行至1.59%,两者之间的利差收敛至40BP。

不过一位券商资管子公司高管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信用债还需要考虑资本占用等,估计从政府债转向的资金流入规模也不会很大。

而基于股债跷跷板效应,保险、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将部分资金撤离债券市场,毕竟负债成本是刚性的,转而向红利股票等资产要收益,调整“固收+”策略的股债配比。

今年以来,保险资金已多次举牌银行等高股息个股,在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监管导向下,保险正逐步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不过资金管理仍需匹配久期,并不会撤离债市,以国债为代表的债券投资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排版:汪云鹏

校对:许欣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