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是要Long China”!信跃升独家专访来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作者:莫琳2025-08-06 13:12

近日,中信资本旗下的信宸资本宣告完成了新一期人民币并购基金的募资。

信宸资本长期践行Buy-out并购策略(控股型并购),这种模式常见于产业并购基金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权收购,但市场化的“盲池”基金鲜少采用上述模式,因此信宸资本也一度成为市场的“非共识”。

相较于一年前,此次见到信宸资本高级合伙人信跃升时,隔着办公桌,都能感受到他的喜悦。

他告诉记者,信宸资本新一期人民币基金已经关账,募集资金超过45亿元。年初还募集完成了45 亿元的宸曦共赢基金。在信跃升看来,这是市场对信宸资本投资能力的肯定。

不过,更让他兴奋的是,此次70%的资金来自保险公司——这个数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位深耕并购市场二十余年的投资人直言:“保险资金是非常优质的 LP,与并购基金是天生一对。”

险资与并购基金“天然匹配”

“保险资金是典型的‘长钱’和‘耐心资本’。”信跃升在采访中身体前倾,语气坚定,“第一,它相对市场化,更看重长期且稳定的投资回报,对GP没有过多的附加要求;第二,专业度高,懂股权逻辑;第三,有机会持续复投——这期投得好,后续可能连续投。”

这份信任背后,是信宸基于长期并购实践与专业洞见而形成的“双曲线策略”,即:在持有期就通过分红或再融资获得稳定现金收益,最终退出时可择机出售,不单纯依赖IPO。

“保险公司需要稳定现金流和期间收益,我们用固收思维做股权,他们就懂了。”信跃升告诉记者。

近年来,国内的募资遇冷,从2021年的2万亿元的募资规模降至2024年的2600多亿元,LP结构也以国资、政府引导基金为主。

在研究了募资端的需求之后,信宸看到了“冰山下的火焰”:中国M2超300万亿元,流动性淤积在金融系统,对保险公司而言,“他们的保费每年增长12%,但固收收益从5%降到2%以下,必须找到新的出路。”

于是,信宸资本的“双曲线策略”得到了保险公司的青睐。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支持险资设立私募基金投资股市、开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之后,险资加速入场,既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资金,也开始从财务投资转向长期性产业投资,深化与实体产业的绑定。

政策松绑、险资对并购基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刻在信跃升看来,保险资金的“耐心”和并购基金对“长钱”的诉求天然匹配。

除了险资,新一期人民币基金也获得了苏州园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基石投资。对此,信跃升表示,信宸资本将深度挖掘自有的生态资源,依托苏州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助力标杆型企业做大做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同推动政府资金运作效能的持续提升。

“基金就像工厂,募资是销售,投资是生产。募资相当于拿订单,团队要‘交货’。这需要研究客户需求,灵活调整资源投入。”信跃升认为所谓募资“寒冬”,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

从“赚快钱”到“啃硬骨头”:中国经济的“并购时刻”

“以前中国是成长型经济,投Pre-IPO、追赛道,赚钱相对容易。”曾经在麦肯锡工作多年的信跃升判断“中国已经步入成熟的经济市场,以往单一依靠成长投资的逻辑失灵了。”

他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并购时刻”。“经济增速放缓后,企业要增长,只能靠并购整合;资金要收益,只能靠深度管理创造价值。”信跃升提出,并购市场爆发需要三个条件,而中国已全部具备:第一是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内生乏力,并购需求随之井喷;第二是银行并购贷款政策松绑,让并购基金可以撬动杠杆;第三是估值回归理性,一级市场资产价格与二级市场倒挂收窄。

数据证明,中国的并购市场已经爆发。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计完成1397笔并购交易,同比上升10.09%。其中,超10亿美元规模完成并购交易19笔,超1亿美元规模完成并购交易136笔。

“中国资产被严重低估,现在敢于下手的人才能赚到钱。”信跃升以某科技新秀为例,目前其在国内的估值在200亿元左右,但是放在美国,估值至少是2000亿元。这也是信跃升始终坚持“long China(做多中国)”的原因。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资产处于经济周期和估值周期的双底部,随着经济复苏和流动性改善,并购投资在这个周期中将享受估值倍数恢复、企业业绩增长和政策支持的多重红利。

未来并购基金将向头部集中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VC涌入并购基金,主张“撮合型并购”(通过上市公司并购被投企业),信跃升直言:“那是merchant banking(投行),不是并购基金。真正的并购是控股,是当大股东,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优化有很大的话语权。”

信宸资本的“控股方法论”在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7年并购完成麦当劳中国之后,信宸资本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起用本土化经理人团队,同时采用专家库制度(Expert in Residence),聘请行业专家作为运营合作人,推动麦当劳中国业务的本土化进程和数字化赋能。

8年间,麦当劳中国餐厅数量增加两倍突破7100家,总收入和盈利也实现了显著增长。如今,以餐厅数量来看,麦当劳中国已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发展最快的市场。

2023年,麦当劳全球管理团队来中国考察麦当劳中国一周后,果断以18亿美元高价回购了5年前售出的部分股权。

“管理团队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每年麦当劳在中国可以开1000家店,这1000家店的成功率几乎是100%,数据库里还有好几万个店的潜在选址,未来几年还将保持每年新开店1000家的速度,市场前景非常大。而且,不光市场前景大,国内整体开店的运营效率完全超过了全球水平,核心是中国进行的数字化赋能。”

“零售餐饮企业转型为数字化驱动的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中国在全球领先。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把‘毛坯房’装修成‘精装房’,让产业资本敢买、能用。”信跃升说,这种模式壁垒极高。如果不是控股股东,很难推动公司下一步的改革。

“未来中国并购市场将会像美国一样,最终只剩下5—10家头部机构。”信跃升的判断基于行业正在发生的三大变化:资金端,投资人更愿投有历史业绩的头部GP;项目端,跨国公司分拆、上市公司重组等优质资产,只向有控股能力和产业资源的机构开放;人才端,并购需要懂交易、会管理、通财务的复合型团队。

信宸的应对之策是“战略资产卡位”,例如,在餐饮赛道布局了麦当劳,在医药赛道布局了桂龙药业等。“这些资产是我们的‘锚’,既能产生稳定现金流,又能辐射产业链上下游。”信跃升说。

采访接近尾声时,信跃升突然问:“你知道中国资本市场最缺什么吗?”不等回答,他自己给出答案:“第四板——一个让未上市企业流动起来的市场。”

在他的构想中,当中国有100家专业并购基金、几千个portfolio企业时,“基金买→整理→上市公司→基金再买”的闭环就会形成,“企业不用挤IPO独木桥,资本也能有退出渠道”。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