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资金大举买入!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王军2025-08-05 20:43

在港股市场“赚钱效应”推动下,南向资金今日再现强势流入。

8月5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234.25亿港元,为近一个月内第二次单日净流入突破200亿港元。这一数据不仅延续了年内南向资金持续加仓港股的趋势,更凸显内地资金对港股核心资产的配置信心。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港股短期经过震荡调整后,随着中美关系阶段性改善、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港股市场再次吸引了内地资金关注。

净买入超230亿港元

在8月4日罕见净流出180.92亿港元后,南向资金8月5日恢复净买入。截至收盘,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的金额为234.25亿港元,年内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金额达到8843.81亿港元,刷新历史纪录。

对于今日港股市场回流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美联储降息预期显著回温,海外流动性持续好转,增强了内地资金对港股市场的信心。此外,多家港股上市公司中期业绩表现较好,同样也吸引了内地资金的关注。

美国劳工部8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美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7.3万,低于预期,失业率小幅上升至4.2%。同时,5月和6月的新增非农就业数据被大幅向下修正。其中,5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从之前公布的14.4万降至仅1.9万;6月从之前公布的14.7万下调至1.4万。

美国就业市场趋软且未见关税引发持续通胀,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时机临近。高盛预计美联储将从9月份开始连续三次降息25个基点,若下一份报告的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则可能降息50个基点。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是离岸市场,流动性与美债利率高度相关。据中信建投此前的一份研究报告,历史上,港股市场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港股市场对海外货币政策底存在明显且迅速的正反馈。

中信建投认为,港股过去的分析框架以海外流动性和国内基本面为主。作为离岸市场,香港市场在分母端流动性层面与全球共振;由于近年来内地公司逐步成为港股上市主体,分子端与国内基本面关系较为密切。另外,海外风险因素也需要单独考虑。近期港股分析框架的核心变化为亚太市场的流动性竞争加剧,亚太市场横向比较的重要性明显提升。除了关注由美联储货币政策主导的海外流动性总量外,还应更多关注外资在亚太市场的配置流向。

此外,多家港股上市公司中期业绩亮眼也吸引了内地资金关注。比如,药明康德发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207.99亿元,同比增长20.6%;母公司持有者应占净溢利82.87亿元,同比增长95.5%。

年度净流入规模或超万亿港元

南向资金持续加码流入港股市场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达8843.81亿港元,为史上年度净买入金额最高的年份。

中金公司今年7月下旬发布的研报指出,南向资金全年累计流入或超万亿港元,下半年流入速度可能放缓。对于南向投资者,港股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依然存在,但短期透支后也会有波动。

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内地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为30.8%。中金公司认为,即便内地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增长至50%,也只能额外新增约2500亿港元。后续年内相对确定的南向增量约为2000亿港元—3000亿港元(公募约1000亿港元+保险约2000亿港元),全年累计流入可能超万亿港元。

相比之下,私募以及个人投资者流入与否和流入速度受市场表现本身影响较大。中金公司预计,假设上述各类型资金在当前港股配置比例的基础上提升5%,今年全年流入规模或达9000亿港元—11000亿港元。

今年4月,高盛曾将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预测从750亿美元上调至1100亿美元(约7900亿人民币),理由是港股吸引力不断增强。国泰海通指出,年内来看南向资金仍有增配空间,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额有望超10000亿元。

港股市场仍具吸引力

在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回暖的同时,IPO为市场打开的增量空间不容小觑。

7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2025年港股势头持续向好,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升20%,超过4000点,以点数计是历来最大的上半年升幅。其中新股市场更为活跃,上半年共完成了42宗首次公开招股发行(IPO),总集资额超过1070亿港元,已较去年全年多约22%,暂列全球第一。

“市场普遍看好港股及新股市场下半年的表现。申请在港IPO的个案正在快速增加,至今已收到约200宗申请,较年初时的数字倍增,当中包括来自中东和东南亚的企业。这一方面反映港股升势正吸引更多企业加快推进上市计划,同时也显示过去这段时间对内对外的宣传推广工作渐见成效。”陈茂波表示。

记者注意到,年内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质量普遍较高。其中,宁德时代410亿港元的IPO,无疑是迄今年内最受瞩目的项目。此外,蜜雪冰城等新经济企业在港股上市,为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

国信证券认为,港股今年资金面形成了内资、外资共振式的宽松。从周期涨幅、AH溢价率、宽基指数估值三个方面比较港股与A股,港股对A股依然处在估值合理范畴,且科技、医药板块从长期看依然有较大的修复空间。

光大证券表示,港股整体盈利能力相对较强,同时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等资产相对稀缺,结合当前估值仍偏低,长期配置性价比仍较高。近期恒生指数已经突破了前期高点,上涨阻力较小,在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下,港股市场未来或许将继续震荡上行。

校对:陶谦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