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重磅来袭……全球聚焦关键“72小时”!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吴少龙2025-07-30 23:27

从周三开始,全球市场将进入关键的“72小时”。

一系列密集的重要经济体经济数据、科技巨头财报和关键的贸易政策节点将轮番登场,这些事件的叠加,将可能对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为后续走势定下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今年上半年,面对外部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GDP同比增速达到5.3%,好于市场预期,经济基本面韧性十足。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展望下半年,中国银河证券表示,宽松的路径可能包括进一步的降息降准,预计下半年还会有1—2次降息,并引导LPR下行。结构工具方面,可能的实施路径包括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PSL的重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扩张等,支持的方向将包括科技创新、提振消费, “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等。

美国经济数据将密集出炉

从周三(7月30日)开始,美国将公布一系列重磅经济数据,这些数据也将成为市场判断美国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具体来看,当地时间,7月30日,美国公布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

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初值增3%,预期增2.4%,第一季度终值减0.5%;年化实际GDP总量初值为236853亿美元,前值235127亿美元。

美国第二季度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初值环比增1.4%,预期增1.5%,第一季度终值增0.5%;最终销售年化初值环比增6.3%,预期增2.5%,第一季度终值减3.1%。

此外,7月31日,美联储FOMC将公布利率决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召开货币政策新闻发布会;8月1日,美国将公布7月失业率和非农就业人口变动数据。

近期公布的多项美国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表现不错,降息的合理性未有足够支撑,市场普遍预期,7月底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不大,美联储要根据夏季通胀数据来做决定。

光大期货近日研报显示,美联储褐皮书反映经济活动略有改善,但通胀提及频率降至四年低位,市场对7月降息预期不高,更多关注7月和8月的数据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全球投资者的焦点将集中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与其他决策者之间是否存在日益扩大的分歧,一方希望在降息前进一步评估关税对通胀的影响,而另一方则希望尽快行动。

除了美国以外,多个经济体也将公布二季度经济数据。7月30日,德国将公布二季度不变价GDP(季调)数据;7月31日,欧盟将公布6月欧元区失业人数,德国将公布7月CPI;8月1日,欧盟将公布7月欧元区CPI。

11万亿美元科技巨头财报考验

除了宏观经济数据外,微软、Meta、苹果、亚马逊四大科技巨头将在7月30日、31日先后发布财报,这4家合计总市值超过11万亿美元的企业的业绩表现将成为美股指数能否延续涨势的关键考验。

今年以来, Meta、微软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贡献了标普500指数近一半的涨幅,而包括苹果在内的一些公司则因在AI技术方面进展不顺而股价走弱。

道富投资管理公司(State Street Investment Management)首席投资策略师迈克尔・阿罗内(Michael Arone)表示,市场的预期相当高,尤其是“七大科技巨头”,它们现在必须拿出亮眼表现才能维持这一涨势。

彭博情报(Bloomberg Intelligence)汇编的数据显示,在已发布财报的约三分之一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中,约82%的公司利润超出预期,有望创下约四年来最佳季度表现。

市场分析指出,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分析师平均预期,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和Meta在当前财年的资本支出预计将达3170亿美元,2026 年这一数字将升至3500亿美元。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美洲区首席策略师加布里埃拉・桑托斯(Gabriela Santos)表示,近几个月来,投资者对这些激进的支出计划给予了回应,尤其是Meta,其股价今年已上涨约22%。但最终,投资者需要看到回报。

校对:杨舒欣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