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美股看台丨年内港股表现领先全球,还能涨吗?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胡华雄2025-07-30 19:43

还有上涨空间吗?

港股市场在年内表现领先全球后,近几个交易日波动开始加大。其中7月30日,恒生指数收盘下跌1.36%,创出近一个多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在波动加大后,港股市场后续还有机会吗?

年内港股表现领先全球

在2024年触底回升后,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再接再厉,总体强劲上行,并领先于全球主要股市。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超过25%,明显超过同期美、日、欧等主要市场股市表现。数据显示,当地时间年初至7月29日,美股市场道琼斯工业指数累计上涨4.9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累计上涨9.26%,标准普尔500指数累计上涨8.32%。此外,日本股市中,日经225指数2025年以来累计上涨1.91%。

另外,港股市场主要指数年内表现也优于同期A股市场主要指数表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上证指数累计涨幅为7.88%。

不过,在经历连续上涨后,港股市场近几个交易日上行遇阻,波动也明显加大。其中7月30日 ,恒生指数下跌1.36%,创出近一个多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几大积极因素推动港股走强

对于推动年内港股市场持续走强,并优于其他主要股市的主要因素,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比较稳定,GDP增速超过5%,二是中美关系回过头来看比预期要好,三是国内一些行业出现比较正面的发展,诸如创新药、DeepSeek等,这些都对股市有促进作用。此外,美元走低的背景下,港股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对港股市场情绪上也有帮助。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余洋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港股市场在2025年的突出表现,是多重结构性因素共振的结果。一是估值洼地与盈利增长带来“戴维斯双击”。估值优势是吸引资金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港股盈利增长预期强劲。“低估值+高增长”的组合,推动资金从全球高估值市场向港股迁移。二是全球资本再配置下的“中国资产避风港”效应显著。中国与美国达成稀土出口管制放松等阶段性协议,缓解了外部压力。在“东稳西荡”的全球格局下,港股成为国际资本规避美元资产风险的重要选择。三是南向资金主导港股定价权重构。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的比例较2024年提升,资金流向呈现从早期集中配置银行等高股息板块,逐渐转向科技、医疗、新消费等成长赛道,这种偏好转变不仅推动相关板块估值修复,更通过“示范效应”吸引国际资本跟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H股较A股溢价,标志着中国优质资产正获得全球资本认可。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相关数据也发现,在年内港股市场上行的过程中,南向港股通资金确实是其中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0日,南向港股通资金年内已累计净买入8537亿港元,这一累计净买入金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净买入额。2024年全年,南向港股通资金累计净买入额为8079亿港元,曾创下港股通史上年度净买入额最高值。

与此同时,2025年以来,南向港股通资金的交投也进一步趋向活跃。2025年以来,南向港股通资金累计成交额已超过15万亿港元,也已超过2024年全年11.23万亿港元的累计成交额。

另外,国际资本对于参与港股交易的兴趣也有明显提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7月13日发表的司长随笔中提到,自去年9月以来,香港金融市场的强劲表现,以及新股集资活动蓬勃,吸引了韩国金融界的注意。出于看好香港证券市场的前景以及分散资产配置风险的需要,也出于看好整个大中华地区的创科发展和商业化潜力,他们对投资香港及内地市场兴趣浓厚。举例来说,今年前5个月,在港的韩资持牌机构的证券交易总额已超过1.5万亿港元,是去年全年的2.8倍;韩国的投行也是多只在港上市新股的基石投资者。

后续还有机会吗?

最近几个交易日,港股市场震荡再度加大,投资者对于港股市场走势似乎也出现一定分歧,那么未来一段时间港股市场还有机会吗?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近期的港股市场高点,离历史最高点均仍有较大距离。有市场观点认为,港股市场年内的持续上涨,某种程度上或仍是修复前些年超跌状态的修复性上涨行情。数据显示,以港股市场恒生指数近期创出的25739.89点的最近三年多高点计算,该点位较恒生指数的历史最高点的跌幅仍超过两成;表征港股市场科技股走势的恒生科技指数则仍较历史最高点的跌幅超过四成,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港股市场或仍未达到过热状态。

对于港股市场的后续前景,张智威在受访时认为,上述一些积极因素看起来在持续对港股市场发生作用,后续可能还会有一些相对比较利好的消息出来。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港股今年表现突出,与外资流入及南向资金大规模流入密切相关。资金流入与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共同推动A股和港股市场实现突破行情。AI、创新药等确定性产业趋势成为资金共识,港股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处于合理位置,也具备一定配置价值。

校对:李凌锋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