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与光同尘创始人陈发灵:AI重构影视行业生产逻辑 中国影视制作迎来“弯道超车”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聂英好2025-07-22 23:18

伴随着AI技术继续高速迭代,AI视频生成是当下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加速重构影视行业创作生产流程。

在与光同尘的杭州总部办公区,创始人兼CEO陈发灵向证券时报记者展示了一则为越南客户定制的视频广告,视频中高尔夫球场的阳光、别墅的海景、人物自然的微笑等画面均为AI生成,却都呈现出具有大片感的商业级效果。很难想象,这部曾需要两三个月制作周期、几十万元制作成本的商业视频,通过AI技术赋能,如今仅由5人团队在一周内完成,成本也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AI正在重构影视行业的生产逻辑,这不是替代,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陈发灵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AI对视频内容生产的赋能,已经从工具应用转向流程重构,未来几年内容行业的生产方式会迎来一波新的变革浪潮。

AI重塑影视行业创作成本与效率

过去,制作一部影视作品、一部动画片或是一部广告片,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但在引入AIGC后,如今一个五人团队和短短两周的时间,就能完成一部影视作品或动画片角色创建、世界观设计和第一集内容的构建。

陈发灵对记者表示,传统影视行业的痛点在于成本高、周期长,这也让影视内容难以满足内容市场的快速变化。传统的影视内容生产模式主要分为实拍和后期制作两种,随着AIGC这种内容生成形式的引入,AI可以将人类脑海中的画面直接转化为现实,从图片到视频,只需简单的指令即可生成。

“有一个最典型的变化是,导演现在可以对着AI大模型‘讲戏’了。”陈发灵的比喻揭示了影视内容生成的流程变革。他告诉记者,过去为了拍摄分镜头,导演需对着演员反复沟通情绪节奏,而如今导演可直接向AI下达“3秒进入情绪、5秒后落泪”等指令,AI会生成多版镜头供选择,不满意还能即时修改。这种“逐级可控”的模式,让导演创意的落地偏差大幅缩小,也大幅提升了视频制作的效率。

据了解,2024年11月,与光同尘推出了全球首部纯AI连载动画《果果星球》,该动画片项目只用了一个5人的制作团队,由一位精通AI技术并拥有编导经验的老师带队,在2周的时间内完成了角色创建、世界观设计和第一集成片的构建,告别了过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创建前期人物形象、场景设计和细节渲染的制作过程。

AI视频生成为影视行业带来的变化,一方面是内容创作过程的变革,另一方面则是为行业大幅降本增效。陈发灵坦言:“AI视频制作周期相比传统制作周期大幅缩短,成本降至30%,1—2周基本可完成传统1—3个月周期的项目。”

据陈发灵透露,以影视广告业为例,同样的产出,传统预算和周期分别为100万元和90天,用上AI后这两个数字变成30万元和20天。在动画番剧的制作方面,如果用传统方式需要300万元和180天,AI能够让其降到50万元和30天。商业产品的视频方面,5天时间、3万元—5万元的成本,就可以达到传统模式下30天周期、30万元预算才能完成的效果。

“AIGC创作视频几乎不需要演员、场地和置景等成本投入,但是更看重对创作人员能力的培养,目前与光同尘在产学研一体的模式下维持着较好的经营利润。”陈发灵表示。

AI生成视频需形成差异化创意

大模型的快速迭代不断扩容技术层面的发展空间,AI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也成为企业界和投资界较为关心的话题。

谈及入局AI视频生成领域的原因,陈发灵对记者表示,2023年,在一次偶然的业务合作中,与光同尘用AI生成的分镜图被客户选中,这也让陈发灵首次感受到AI商业化的可能性,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未来AI有望生成商业级视频成片,这将对影视制作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资料显示,与光同尘成立于2018年,主要从事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等业务,并于2023年正式切入AI视频生成领域。与光同尘在2024年制作了大量AI商业化视频,目前已是AI商业视频应用的头部企业。其创始人陈发灵则是一位在影视创作圈深耕了十年的“95后”创业者。

“AI生成的视频是需要匠心打磨的,在其中AI导演很重要,核心是掌握剧作、镜头语言、情感表达等,让AI创作的内容有创意、有差异化特点,能让市场接受、客户买单。”陈发灵指出。

在陈发灵看来,AI在视频内容生成过程中,比较擅长处理大场景、大视效、动画动漫风格内容,以及脑洞大开的非常规创意,能实现传统拍摄难以完成的效果,同时也打开创作思路。另一方面,AI也是创作者的辅助工具,打破传统影视制作的高门槛,让有好想法、好创意、好内容的人,能通过AI工具实现内容与创意落地,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影视内容。“在传统影视领域的创作与制作经验,成为与光同尘在AI视频生成领域中的最大优势。”他表示。

不过AI生成视频也存在局限性,驯服AI成为生成视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陈发灵指出,在实际创作过程中,AI并不能完全按照创作者的设想来执行分镜,且AI技术在视频生成领域还有较大完善空间。为解决视频制作中的偏差问题,他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创作方向。

例如,2024年AI生成人物仍存在“恐怖谷效应”,让人感到惧怕,为解决这一问题,与光同尘采用“真人实拍+AI背景”的折中方案。2025年,AI人物生成技术已实现质的飞跃,不仅人物皮肤质感、微表情自然逼真,甚至能完全替代真人演员,可以达到“电梯广告级”的商用标准。

陈发灵补充道:“现阶段AI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创作者,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创作的核心依然是人类的创意和编导能力。只有回归创作本身,思考我们想要讲述怎样的故事,才能真正驾驭AI,让技术为创意服务。”

AI为中国影视制作带来“弯道超车”机遇

“AI视频生成的本质是数字内容生产革命,颠覆了原来的内容生产效率和整个流程,AI可能会为中国影视行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陈发灵观察到,中国在AI应用落地速度上已领先全球,这为内容出海提供了窗口期。

陈发灵预计,到2030年,AI产出的内容有望占市场总量的三成以上,甚至可能半数互联网上的视频由AI完成。

2024年11月,量子位智库发布的《AI视频生成研究报告》指出,2024年是AI视频的应用发展元年,全球市场已经从产业各个维度涌现出一批AI视频的头部玩家,基础模型、生成式产品、应用场景分别是AI视频生成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未来3—5年,更多AI视频应用场景将随着模型能力提升和推理成本下降而逐步解锁。

“这意味着海外影视内容制作市场大有可为,与光同尘定位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影视集团,如今与光同尘的全球化战略已分梯次展开。”据陈发灵介绍,今年6月,与光同尘在美国加州洛杉矶正式成立海外子公司Gleam,并已启动短剧制作与发行业务;同时以东盟十国为突破口,在越南与当地首富旗下产业链合作搭建生态;在泰国与皇家学院共建AI影视实验室等。

在AI视频生成赛道的竞争中,与光同尘的独特性在于构建了“产学研一体”的闭环生态,该公司还计划将这一生态带向海外。陈发灵表示:“市面上做内容的、做技术研发的、做教育的公司不少,但能把三者拧成一股绳的,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用应用经验反哺教育,用教育产能支撑创作,再用创作需求驱动研发’。”

在教育端,面对市场上AI人才稀缺的现状,与光同尘与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将商业项目中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在研发端,自主开发智能体平台“与光AI”,将镜头语言、剪辑逻辑等专业知识植入系统,新手经过培训也能产出“平均分以上”的视频。

“AI打开的不仅是成本与效率的空间,更是内容创新的无限可能。”在陈发灵看来,“AI对影视产业的赋能,已经进入工具应用走向流程重构的阶段,未来几年内容行业的生产方式会迎来一波新的变革浪潮。”

责任编辑: 范璐媛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