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质变”奇点:精品化浪潮托起百亿新经济
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者:吴佳霖2025-07-16 14:07

7月12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再发管理提示。

管理提示提到,近一段时间,少数竖屏微短剧为所谓“爆款”打出怪招、险招,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苗头倾向。个别微短剧甚至儿戏化、幼稚化、反智化。

监管关注与极速狂飙的市场规模碰撞出短剧产业的质变信号。内容价值重塑之时,微短剧正以破竹之势改写中国影视经济版图。2021至2024年间,微短剧行业规模从3.68亿元飙升至50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市场规模。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白皮书》预计,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过680亿元。

从量变到质变,微短剧新经济模式奇点已至。小小短剧如何从边缘赛道变为主流经济载体,在4年内市场规模增长近185倍,吸纳64.7万个就业岗位?

指数级飙升的背后,是多方协同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广电总局通过系列政策引导创作范式创新,资本涌入催生免费模式与技术爆发的双重革命,而精品化内容正推动微短剧突破“爽剧”定位,向“微短剧+”延伸转型。

轻体量承载大价值,“电子榨菜”进阶为“精神正餐”。随着免费模式杀入赛道,所催生的微短剧新经济模式逐渐孵化出更优质的精品化内容。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当技术赋能降低创作门槛、资本扩张抬高市场预期时,唯有将社会公序良俗内化为行业素养,以精品内容促进良性循环,以免费模式重构微短剧经济,才能使百亿产业行稳致远。

平台“造血”

免费模式入场后,精品内容如春笋涌现,速度退潮、质量进阶。

微短剧市场规模猛增的2024年,也是免费模式高歌猛进的起点。如今,DataEye研究院预估,2025年中国免费微短剧市场规模约350亿元,较2024年同比增长40%,免费短剧模式在整个微短剧市场中的占比将达到55%左右。

免费短剧赛道的高速增长态势,持续吸引各大厂商加码布局:红果等头部平台持续领跑,与此同时,腾讯、爱奇艺、七猫、百度等公司也纷纷加码该赛道,促进市场整体规模的扩张。

以免费平台龙头红果为例,红果短剧单月热度突破百亿。DataEye数据显示,6月,红果平台 TOP500微短剧累计总热度达102.79亿,新剧成为平台热度的核心驱动力,贡献超六成热度。

市场规模的扩张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优质内容,就像健康生态的“新鲜血液”。要让这股血液持续流动,平台必须当好“造血中枢”。它既集中内容,又设定风向;离用户最近,对市场脉搏最敏感,也最有条件为创作者量身定制扶持与指引。在平台“造血”的基础上,新的、更优质的经济模式由此生发。

在对好剧本的扶持方面,据此前报道,红果在4月底更新剧本激励计划,单剧本保底提升至5万~12万元,分账比例统一提至20%,并实施“全生命周期”分账机制,编剧可长期获得收益。红果5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剧本分账总额突破4000万元,超100部短剧的编剧分账破10万元。

同时,红果也在通过多种扶持计划打造良性内容生产范式。7月2日,红果短剧公布了“果燃计划”最新一批精品短剧片单,21部作品中覆盖了科幻、反诈、非遗、年代创业、动作冒险等创新题材。据悉,“果燃计划” 至今已累计上线60余部精品短剧,2025年以来,依托“果燃计划”上半年已累计立项投资了60余部精品短剧项目,涵盖非遗、普法、反诈、公益、都市等十多个主题。

“红果平台主要依靠广告分账模式辅助出品方进行变现。红果短剧的广告分账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大笔内容预算,据最新数据,每月分账已超五亿元。”红果内部相关负责人曾对南方财经记者透露,“微短剧商业模式也在持续迭代升级。从付费、免费模式到品牌广告植入,再到效果广告与微短剧深度融合,甚至未来可实现电商内容直接植入,制作方据此获得分账收入。”

他表示,红果短剧从创立之初就选择了免费模式。广告主向平台支付费用,随后平台会依据相应规则将收入合理分账给内容创作者。创作者得以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而能够持续不断地投入到内容创作之中,由此构建起一个良性的正循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平台在吸引更多用户的同时,也激发了更多优质内容的涌现。

业内人士认为,“果燃计划”用投资扶持和亿级流量把短剧从草根爆款拉进了精品工业化时代,也让传统影视公司、广电系和头部KOL第一次真正集体“下海”微短剧。

“微短剧+”点“金”

DataEye最新数据表示,2025上半年微短剧用户达6.96亿,半年新增3400万;人均日看101分钟,黏性涨一成。男性用户占比升至52%,男女趋均衡;40岁以下用户过半,老年用户占比减半,整体更年轻化。

6.96亿用户的高黏性触达,为短剧突破“钩子反转”的流量困局提供了底层支撑。随着免费模式杀入赛道,创作者得以挣脱数据焦虑,转而以用户情感厚度为锚点,越来越多的种类与内容百花齐放,短剧的创作理念也从“表达情绪”到“传递情感”,再到“展现情怀”。从流量博弈到文化赋能,从IP经济到产业集群,短剧化为点“金”之笔,赋能千行百业。

“十万八千嚎天鬼,运河号子响连天。”例如,红果短剧出品的《舟楫千里号歌来》以国家级非遗“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为叙事内核,将民间艺术融入主线。当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在运河旁手舞足蹈,他眼中所闪烁的热爱和执着与不服输的乐队主唱同频共振。而当4位年轻的“国潮音乐人”登上舞台将船工号子编制进现代旋律,将其通过短视频平台、音乐节等现代方式传播出去,古老的文化也有了雀跃的新生。

除了开辟传统文化传播新赛道,大量经典的头部影视IP也正通过微短剧焕发全新生命力。经典爱情喜剧《志明与春娇》首次以竖屏微短剧形式呈现,故事延伸至大湾区双城生活,演绎创业港女与深二代的爱情博弈,并在深圳湾码头、港式茶餐厅等地标取景拍摄。

开心麻花厂牌《羞羞的铁拳之你不要过来呀》衍生自票房超20亿元的同名喜剧电影,主演王成思将惊喜亮相,“秀念大师兄回来了”话题引发观众热议。作为头部喜剧电影公司,开心麻花延续“强喜剧基因+高密度笑点”特色,今年还将有多部衍生短剧有望上线。

围绕IP的经济链条被短剧拉长,围绕短剧的全链条生态也正在拉动产业集群的变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微短剧产业正经历从分散布局到集群跃迁的结构性变革。2025年,多个城市通过制度创新、基建赋能、跨域协作等方式构建产业生态圈,催生“文化+科技+消费”的融合经济模型。

以位于深圳龙岗的粤港澳超高清数创产业园为例。其园区经营主体由深圳广电集团、宝视达广告控股、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三方合资成立。这种政企研三位一体的场景为微短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记者透露,园区内配套建设有后期制作中心、化妆间、会议室等,可满足微短剧的多场景应用需求,可以称为是一站式内容创作基地。目前,园区内已有微短剧企业,而这些企业在园区内就可以进行拍摄。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意味着大量由微短剧所诞生的新岗位。业内人士介绍,这些新兴职业包括编剧、策划、版权商务与运营、制片、导演、演员、摄影、灯光、化妆、服化道设计、场务、剪辑、投放与分销运营、广告销售、翻译以及开发工程师等。多样化的职业需求,不仅直接扩大了影视行业的就业规模,也为传统影视从业者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微短剧行业不仅提供高薪岗位,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以演员为例,微短剧已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抖音,微短剧演员的累计粉丝量已突破1亿,其中粉丝量超过10万的演员多达80余位,部分演员的作品播放量峰值超过1亿次。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