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海海通码头,全球物流巨头DHL批量采购的300台上汽大通MAXUS EV30纯电物流车首批车辆正式启运欧洲
7月15日,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全球物流巨头DHL批量采购的300台上汽大通纯电物流车首批车辆正式启运欧洲,标志着上汽大通MAXUS成为DHL欧洲地区采购量最大的中国品牌。
7月14日,比亚迪披露,公司日前与全球综合性资源巨头必和必拓在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必和必拓矿山将使用比亚迪的商用车辆和轻型车辆。
提质增效的出口业务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核心增长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突破308万辆,同比增长10.4%。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调研获悉,中国汽车行业在“反内卷”方面也已收获积极成效,主流企业纷纷强化自律意识,主动担当起维护供应链稳定及保障供应商权益的责任。
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加速转型,“反内卷”与出海提质并行,着力告别赔本赚吆喝,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声量与技术话语权也在持续攀升,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有望迎来扭亏为盈等转折点。
上汽生产DHL欧洲高端物流车
比亚迪出口必和必拓全球矿山
7月15日,停放在码头的一排排上汽大通MAXUS eDELIVER3(EV30)纯电物流车车身已经被装饰成DHL物流车的橙黄色外观。上汽大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下,欧洲新能源物流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欧盟的碳排放法规与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物流车成为市场刚需,也推动DHL等国际企业加速车队电气化。作为全球物流巨头,DHL的业务版图覆盖全球,对合作车型的技术可靠性、场景适配度有着严苛要求。
DHL与上汽大通的合作已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上汽大通EV30等车型凭借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技术、产品质量和场景化应用,逐步成为DHL全球网络的重要物流车型。上汽集团商用车执管会主席、上汽大通总经理杨怀景表示,此次300台大单的落地,使上汽大通跃居DHL在欧采购量最大的中国品牌,成为双方合作升级的里程碑,也再次刷新“中国智造”在全球高端物流场景的应用范围。
7月14日,比亚迪披露,公司与必和必拓在动力电池、储能和电池回收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公开资料显示,必和必拓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企业,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业务,主要产品有铁矿石、煤、铜、铝、镍、石油,液化天然气、镁、钻石等。
根据协议,比亚迪和必和必拓将致力于研究探索适用于重型采矿设备和机车的动力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及其配套的闪充基础设施。此外,双方还将合力探索在必和必拓的矿山使用比亚迪商用车辆和轻型车辆,从而推动必和必拓矿山运输所需的柴油替代技术进程。另外,通过双方合作,必和必拓将借助比亚迪在电动汽车解决方案及电动巴士领域的深厚经验,评估此类技术在矿山运营中的适用性与发展潜力。
“比亚迪不仅在电池技术及先进制造方面处于前沿,在电动汽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必和必拓期待通过与比亚迪合作,积极探寻关键解决方案。”必和必拓集团采购官Rashpal Bhatti说。
业内专家对记者分析,上汽和比亚迪近期尝试更多出口海外物流、矿山等商用车领域,说明中国汽车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乘用车出口业务,而是凭借技术和产品优势,开始向更多元的国际化新领域发展。
从“量增”迈向“质升”
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出海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不可逆的趋势。根据中汽协统计,2024年,中国汽车全年出口量突破640万辆,连续两年位居全球汽车出口量首位。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延续增长态势,出口总量达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尤为突出,出口量106万辆,同比增幅高达75.2%。
“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地区的多样化需求。”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进程中,中国品牌汽车实现了质的跨越,产品综合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所展现的创新活力更是受到全球市场关注。
随着出海进程不断深化,“高质量出海”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明确方向。中国汽研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童一帆对记者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充足的人才储备及工程师优势,已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既是市场选择,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业内专家看来,当前中国汽车出海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市场布局从发展中国家等边缘市场向主流价值市场转变;二是部分企业已完成从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到产业扎根的战略跃迁,例如通过参与赛车运动,以当地消费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塑造品牌形象;三是出口策略、生产策略等均作出适应性调整。
长安汽车欧洲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殷刈认为,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智能化、造型设计等领域已具备全球引领力,正加速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产业出海”升级。
殷刈透露,“无海外不长安”是长安汽车2025年的出海战略,公司目标是到2030年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年销量突破150万辆,海外业务从业人员突破1万人。“我们将积极拥抱全球化浪潮,加快海外市场布局。”
“反内卷”治理持续深化
2025年以来,针对汽车行业内存在的“内卷式”竞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整车企业已陆续作出回应。进入6月,“反内卷”相关行动已初步落地,17家车企首批发表声明,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将支付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开通账期承诺相关窗口后,已有车企向供应商发布书面通知。7月11日,记者从小鹏汽车供应链企业获得来自小鹏方面的通知邮件。邮件提及:“基于对长期合作的长远考虑,开始启动签署相关补充协议工作——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内。”
“要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维护中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付炳锋对记者表示,近期行业在“反内卷”方面已收获积极成效,业内主流企业纷纷强化自律意识,主动担当起维护供应链稳定及保障供应商权益的责任。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直言,奇瑞汽车也曾陷入过行业“内卷”,但目前已做出相应调整。“奇瑞汽车现在不追求销量排名,我们认为企业的质量排名要比销量排名重要。中国汽车行业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互相理解,共同将中国汽车做强做大做长久。”尹同跃认为,有关部门可以给予企业更多引导与支持,在考核中多关注品牌建设与创新能力,也希望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多一份耐心。
展望未来,付炳锋表示,目前“反内卷”治理工作正在持续深化,后续中汽协会将进一步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凝聚行业正向力量,携手构建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优质产业发展环境。“真正的竞争优势要依托价值创造来铸就,这需要中国车企从技术研发创新、产品品质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品牌文化培育等多层面着力突破。只有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付炳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