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卷”?多家银行经营贷年化利率现“2”开头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07-12 16:47

“至高2000万,年化利率低至2.7%。”

近日,许多个体经营从业者收到招商银行的短信,链接跳转界面显示,招商银行生意抵押贷推出限时优惠,最低年化利率出现“2”开头。

据记者梳理,不仅招商银行,近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江苏银行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年化利率触及3%及以下的经营贷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本轮经营贷利率下跌,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响应政策引导,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经营贷产品设有一定门槛,能够帮助商业银行细化客群分类,锁定优质客户。

经营贷年化利率现“2”开头

招商银行界面显示,用户在9月30日前申请该行“生意抵押贷”,通过抵押贷初审的新客户及受邀新客可抽取388至1888元的利息优惠券,该券至高可全额抵扣次月有效小微抵押贷款利息,以该行提供的最高优惠金额折算,生意抵押贷年化利率可以低至2.7%。

据介绍,生意抵押贷是招商银行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的抵押类贷款产品,最高额度为2000万,额度期限最长20年。

不仅仅是招行,梳理来看,多家国有大行、城商行近期均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客群发力,相继下调经营贷产品年化利率,多个产品利率触及甚至下探3%水平。

工商银行“经营快贷”界面显示,该产品贷款额度最高500万元,年化利率3%起,期限最长12个月,主要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据记者了解,此前该款产品的最低年化利率为3.35%起。此外,多家媒体报道,某国有大行经营贷额度达1000万元,最低年化利率低至2.2%,授信期限最长10年。

城商行方面,江苏银行也推出了抵押经营贷,最高额度达2000万元,年化利率低至2.5%。

低息有要求

记者注意到,并不是所有商业银行都下调了个人经营贷利率。

“我们正常个人经营贷年化利率是1年期3.1%,3年期是3.35%。”某国有大行华南区支行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该行目前暂未规模化推广年化利率3%以下的个人经营贷产品,“低于3%的年化利率,通常是没有的,就算有也需要行领导特批。”

本次经营贷年化利率的降低,是否与此前的消费贷利率一样是“价格战”?多位业内人士给出否定答案。

具体来看,与消费贷的无抵押的纯信用审批相比,低息经营贷审批门槛更高。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经营快贷”申请人需满足企业完成工商登记并保持正常经营状态、信用状况良好、在建行使用金融产品服务(或提供经营数据)等多项基本条件。

记者在某股份行的生意贷申请界面也看见,申请者需提供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的相关信息,若想获得更高额度和优惠利率,则需以房产等申请抵押类的个人经营贷款。

业内人士指出,本轮经营贷利率下调,背后是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

“自2023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公开市场操作、降准等措施不断释放流动性,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为贷款定价提供了下调空间。此外,高等级资产供给不足,优质贷款项目稀缺,银行宁可降低利率以确保信贷资产投放和规模增长,防止资金空转。”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记者,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要求降低融资成本,银行响应政策导向,主动下调利率以配合“降成本”目标。

“由于当前实体经济主体融资需求相对不足,部分银行转而采取价格战方式,通过降低利率来吸引客户,从而加剧了市场的利率下行趋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低利率时代纯“价格战”不可取

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优质的小微个体商户办理经营贷后,与银行实现首贷合作,往往可以拉动小微客户的财富管理、结算等方面的综合金融需求,为银行带来长期收益。

不容忽视的是,低利率时代下,比拼低息的纯价格战策略会给银行经营带来不小压力。

今年3月,中国银行副行长武剑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去年中国银行不良新生成情况保持大体稳定,境内部分重点领域承压。其中,个人经营贷和按揭贷款新发生不良同比增加,资产质量压力目前仍然存在。他预计,2025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中国银行风险管控压力预计主要来自房地产市场、经营贷款等领域。

曾刚指出,对于银行而言,新增客户的获客成本较高,而且优质客户稀缺。为了扩量,部分银行下沉市场,信贷风险上升,资产质量管控难度大,还有一些银行出现不良率反弹苗头。他表示,在市场定价主导和利率持续下探背景下,银行息差利润空间压缩,仅靠贷款扩容无法弥补利润损失,反而可能因风险上升导致代价更高。

娄飞鹏也认为,从银行持续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看,采用“以价换量”策略存在风险。银行净息差本身处于低位,简单降低价格将进一步压缩净息差,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要转变经营思路,新兴产业、数字科技为银行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应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本回报,全面盘活存量资源。”曾刚表示。

娄飞鹏建议,银行业需要围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新更多的金融产品,挖掘有效市场需求,围绕客户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业务扩张和资产质量的有效平衡。

责任编辑: 杨国强
校对: 姚远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