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是什么?这些科学家共话科学发展趋势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淑贤2025-07-09 21:04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7月8日在上海举行。多位科学家围绕“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等前沿领域,共话科学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指出,2022年12月5日,美国实现了净能量增益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向非碳基终极能源的变革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张杰预计20年内聚变能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指出,从未来时间维度看,20年内最具颠覆性的当属通用量子计算机,未来50年则要聚焦AI for Scienc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未来20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融合将成为重塑人类文明的关键方向。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相对更具优势,但未来可能是光和超导结合的路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指出,未来20年有可能会实现受控核聚变。如果实现,这将会永久性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支撑。而未来50年,室温超导若能实现,将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重大变革。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和算力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主任陈仙辉称,未来20年,核心关键材料有望成为引发人类变革的重要力量。未来50年内,室温超导的实现将带来诸多领域的突破,如医疗磁共振、量子计算冷却等成本瓶颈将被打破。

还有多位科学家围绕大模型等人工智能话题进行深入探讨。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AI技术如AlphaFold颠覆了传统生物学研究模式,可从三维结构倒推生物学功能,这是人工智能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巨大贡献。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要拥抱AI,用好AI,利用AI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同时要打好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跨学科合作。

在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看来,大模型是一个涵盖技术、商业、治理等多要素的概念,将赋能千行百业,而多模态是大模型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涉及算力、算法、数据等多方面因素。未来,增强模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是融合多模态数据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同时,如何发展以人为本的机器智能,让人类与机器有效协作,也是必须回答好的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博雅学者)、北大—灵初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杨耀东表示,对齐技术让大模型符合人类指令,但目前基于强化学习的对齐较脆弱,存在逃逸方法。未来可借助计算机和密码学领域方法增强AI安全。

责任编辑: 刘少叙
校对: 刘星莹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