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60天账期”问题再迎加码举措,工信部持续介入,并专门上线问题反映窗口,护航供应商回款落实。
7月9日,工信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https://sme-dj.miit.gov.cn/car),受理中小企业关于重点车企践行货款支付周期承诺和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不力等问题的反映,协调相关方面推动解决。
窗口主要受理4类问题建议:一是重点车企未践行60天支付期限承诺,在采购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期限超过60天;二是重点车企设定不合理的支付期限起算时间、无正当理由拖延出具检验或验收合格证明等方式变相延长支付期限,以及以收到第三方货款作为支付条件或按照第三方支付比例支付款项;三是重点车企强制或变相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四是重点车企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不力的其他问题。
汽车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辐射的供应商范围非常庞大。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出现了供应商货款支付周期加长,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一是车企想借此缓解资金压力;二是车企自身资金周转有困难,需占用货款维持运营;三是车企在供应链中占据优势地位,有压账期的现象。
同时,在政策层面,日前,国务院发布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大型企业支付工程款最长不得超过60日。
双重背景下,近期,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等17家重点车企作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公开承诺,社会反响良好,相关承诺如何进一步落实兑现备受社会关注。
此前工信部就已经对车企“60天账期”承诺表态过。其中,6月12日,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对外表态称汽车企业主动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对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压力从整车向产业链环节传导,出现了供应商货款支付账期加长、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时,工信部明确,支持整车企业切实践行有关承诺,继续引导整车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积极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对于此次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旨在受理中小企业有关问题建议,推动重点车企改进管理流程、优化支付方式,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在实处,切实履行账期承诺,惠及广大中小企业。
据悉,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指导行业机构研究制定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推行合同范本,进一步规范汽车企业供应商货款支付流程,推动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