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肖小和、李紫薇
一、红色文化与红色票据文化
(一)红色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革命性,根植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体现了革命立场和斗争精神。其二,人民性,强调群众路线和人民立场。其三,先进性,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其四,传承性,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品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二)红色票据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红色票据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权为支持革命战争、发展经济、服务民生而创造的票据制度、实践经验和精神遗产的总称。其核心特点有:一是服务性,红色票据直击根据地生存需求,通过替代货币流通、保障粮食物资供给,成为对抗经济封锁、支持农业生产的关键金融工具。二是合规性,各时期建立贴现规则、风控机制(如抵押担保制度),确保票据业务合法运行,为战时金融秩序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创新性,例如北海银行公营企业期票贴现,通过票据工具创新加速资金周转,破解战时生产停滞困境。四是信用性,依托政权税收担保(如湘赣省期票)培育农村信用观念,构建票据流通信任基石,推动信用生态发展。
二、红色票据回顾
(一)土地革命时期
为破解农村经济困境与支援军事斗争,红色票据开始萌芽。湖南浏阳县金刚镇于1927年首创镇级期票,以公有财产为担保,通过期票收购农民鞭炮并延期兑付,既解决产销难题又实现短期融资,开创基层票据实践先河。随着井冈山等十余个根据地建立,票据制度逐步体系化:1930年闽西工农银行首次将“买期票”纳入银行章程;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设立专责贴现机构,将期票发行、贴现列为常规业务;1933年颁布首部《贴现放款暂行规则》规范操作流程。1934年湘赣省发行收买谷子期票,成为首个省级政府票据,定向保障红军粮饷。此阶段票据主要服务于农产品收购,流通限于根据地内部,但奠定了“金融支持革命”的雏形。
(二)抗日战争时期
面对日伪经济封锁,票据成为“夺物资、稳物价”的关键工具。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颁布《管理外汇的暂行办法》,严控汇票、期票等流通以保护根据地财富,同年胶东区建立汇票交易所,创新票据集中交易模式。陕甘宁、北海等银行大规模发行本票,面额从500元至5万元不等,有效缓解货币短缺。创新实践层出不穷:冀南银行1943年推行本票时开展群众信用教育,推动票据在冀钞市场发行流通;皖江根据地发行实物计价本票抵御通胀;山东北海银行以支票代现金,减少兑付压力。票据功能从支付扩展至抗通胀、保物资,成为维系根据地经济生命线的核心载体。
(三)解放战争时期
票据升级为“金融对敌斗争”利器。1946年华中分区建立黄桥市汇票交易所,激活票据跨区调剂;冀中地区创新群众性汇票经营模式,扩大市场参与。本票功能持续拓展,晋察冀边区1947年允许本票直接兑现金;华中银行发行可完粮纳税的购物本票;东北银行推出10万元大面额本票支持解放区扩张。制度层面密集突破,1946年瑞华银行将贴现写入章程;1948年华北解放区强化外汇票据管制;各根据地因地制宜制订票据规则。此时期通过本票替代通货间接增发货币,有效稳定金融秩序,为全国解放提供经济支撑,但战时技术限制导致防伪风险仍存。
三、红色票据文化的实践
(一)以服务实体为本
红色票据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导向。早期浏阳金刚镇期票解决鞭炮运销困境;湘赣省谷子期票保障红军粮饷;抗战时期北海银行本票缓解货币紧缩;解放战争汇票交易所(如黄桥市)激活市场流通。票据发行核心目标明确,即打破封锁(晋冀鲁豫边区外汇票据)、稳定生产(陕甘宁本票)、支援农业(收买谷子期票)。
(二)以开拓创新为刃
开拓创新作为红色票据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工具创新,山东根据地用支票替代现金,减少兑付压力。二是机制创新,1945年北海银行推出公营企业期票贴现,加速资金周转。三是市场创新,胶东区建立汇票交易所规范票据交易,彰显因地制宜破难题的智慧。
(三)以信用发展为基
信用的培育与发展是红色票据能够存续运行的重要基础。首先是,政权信用背书,湘赣省期票以税收担保增强公信力。其次是,制度信用培育,冀南银行发行本票“培养农村信用观念”。再者,流通信用实践,1943年冀南银行本票替代货币流通,使国家信用渗透基层经济。
(四)以制度规范为舵
制度规范在红色票据的有效运转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一是机构定责,闽西工农银行、国家银行将票据业务写入章程,明确职能定位。二是业务立规,《贴现放款暂行规则》设定贴现准入标准,防范操作风险。三是专项控流,冀南银行《关于发行本票问题的通令》细化发行流程,确保票据有序运转。
(五)以风险防范为盾
风险防范机制为红色票据的稳健发展构筑了坚实屏障。一是担保机制,1933年国家银行《贴现放款暂行规则》要求抵押品或连带保证人。二是交易监管,胶东汇票交易所实施“买汇需保人”制度。三是技术防伪,皖江根据地私章刻缺口识别假票。四是信用调查,冀中地区强化出口商资质审核,体现底线思维与实操智慧。
四、红色票据文化的弘扬
红色票据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金融实践,将政治使命、经济创新与人民利益深度融合,对新时代票据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具有重要启示。
(一)传承红色基因,筑牢金融为民根基
坚持服务实体本质。继承战时票据“支持生产、保障民生”的实用导向,推动票据市场精准对接新时代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延续“群众路线”传统,通过票据普惠金融降低融资门槛,复制“浏阳金刚镇期票”模式,推动普惠票据创新,激活区域经济。
强化国家信用支撑。以根据地政权信用背书为借鉴,完善票据市场法治化监管体系以及票据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增强票据信用安全。
(二)创新驱动发展,激活票据时代价值
机制创新破解难题。借鉴“本票替代通货”“汇票交易所”等战时智慧,推动发展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探索票据基金、票据衍生产品等工具,拓宽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参照“黄桥市汇票交易所”等经验,建立区域性票据交易平台或商票互认联盟,优化票据资源配置效率。
技术赋能提质增效。突破传统条件约束,将“石印票据”的因地制宜精神转化为数字创新,如探索建设全国统一数字票据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防伪溯源,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三)融入国家战略,贡献金融治理智慧
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将票据市场发展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相结合,科技赋能票据市场创新,进一步推动绿色票据、普惠小微票据、数字票据发展,适时探索银发票据产品。
筑牢票据安全防线。完善票据监管与监测体系,防范票据风险,维护票据市场安全。推动跨境票据试点,推动票据国际化,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红色票据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在于将金融工具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以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新时代,传承红色票据文化需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