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逐绿、污水焕新、垃圾发电: 中国节能多领域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王婧涵2025-07-08 07:31

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参与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节能联合举办的“走进新国企·中国节能绿色工厂”活动,走进中国节能所属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中节能环境肥西公司、中节能国祯小仓房净水厂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及低碳化标杆污水处理厂,通过探寻绿色生产、绿色智造、绿色创新的全周期绿色管理方式,见证中国节能在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实践。

光伏制造逐绿向新

在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组件中心生产间,一块块光伏组件正在有序生产。组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生产间的智能设备通过和TPM智能管理系统及MES系统进行数据互联,不仅能完成自动化生产任务,还能对产品进行全方位检测,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缺陷。

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董事长李菁楠表示:“在竞争激烈的光伏行业中,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通过多年坚持,以绿色创新发展战略,持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大力开展自主研发,不断推动工艺技术提档升级。”

光伏行业是一个技术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的行业,平均1-3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技术迭代。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战略研发中心部长朱佳表示,“目前行业中TOPCon技术产品已全面铺开,BC技术、钙钛矿技术的竞争也已经开始。通过对行业的分析研判,公司两年前就开始布局钙钛矿技术路线,现在已有两个钙钛矿技术实验室并成功研发出多种钙钛矿电池、钙钛矿叠层电池样品。”

作为光伏制造领域的绿色工厂,在产品应用于绿色事业的同时,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也十分注重通过生产过程的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公司创新应用热应力原理切割工艺,在硅片两端开槽、中间加热的同时,采用高精度微雾喷嘴尾随雾化冷却,使硅片形成自然开裂。该工艺使公司每年用电节省101.8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80吨。

同时,公司还引入节能型装备、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先进设备的升级换代,每年可节省用电量514.6万度,从源头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重塑污水处理新范式

在中节能国祯旗下小仓房净水厂及胡大郢净水厂,绿色环保融合文化教育及智能技术形成了新的治理范式。

作为水务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中节能国祯以市政污水、村镇污水、工业污水、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市场拓展方向,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发展依托,打造了一批绿色、低碳的智慧水务项目。无论小仓房净水厂还是胡大郢净水厂,都展现出了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与传统污水源及脏臭源的认知不同,日处理量10万吨的胡大郢净水厂在绿树如茵的胡大郢体育公园下方悄声运行,作为一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胡大郢净水厂地下两层的立体布局,相比传统污水处理厂节约近67%的土地资源,噪声与臭气实现100%密闭处理。

作为合肥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这座绿色工厂每年还举办超过20场“节水课堂进校园”活动,十余所中小学的孩子通过乐高模型模拟污水处理流程,在寓教于乐中种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日处理规模达40万吨的小仓房净水厂如同一个“智慧水务大脑”。厂区部署的人工智能水务系统,将数据监控平台、曝气智能控制、回流智能调控等核心模块,编织成一张覆盖“工艺全流程、监测全断面、参数全维度”的智能化网络。

在线预警算法如同24小时值守的“环保哨兵”,精准识别水质超标、数据异常等情况,实现从预警提醒到运维存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显著提升了水厂应急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智能巡检系统则通过自动化分析将工艺调控精度提升30%以上,大幅减少人工干预,为污水处理行业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技术范本。

在绿色能源方面,小仓房净水厂在屋顶、生化池、空地等处铺设光伏组件。三期共计划安装光伏组件面积3.2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1.8兆瓦,年发电量约200万度。通过“净水厂+光伏”的模式,使净水厂从污水处理设施向“碳减排枢纽”升级,成为污水处理行业冲刺“双碳”目标的典型案例。

固废处理“垃圾变绿能”

在中节能环境肥西公司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心控制室中,大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焚烧炉温度、烟气排放指标等多项关键运行参数,全景展示着整个项目的运行状态。

生活垃圾经垃圾清运车运抵厂区后,先经过专用运输通道停靠至指定卸料门,再通过全封闭运行的垃圾吊抓斗系统,将发酵后的生活垃圾精准送入焚烧炉。此时,高温焚烧产生的热能会转化为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最终这些通过垃圾焚烧产生的清洁电能会并入电网。垃圾处理厂成为绿色清洁能源的发电厂,实现了“废物”到“绿电”的转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中节能环境肥西公司累计消纳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超410万吨,实现上网电量13.4亿度,不仅解决了合肥市肥西县及合肥西部区域“垃圾围城”难题,更通过“以废代煤”进行发电,显著降低了区域内碳排放。

除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外,园区还配套建设了炉渣综合处理利用项目、餐厨厨余项目、污泥干化项目,固废处理总规模达3900吨。这些项目将炉渣分选破碎后用于制砖,反哺基建等设施;餐厨垃圾经厌氧发酵转化成有机肥料,进行土壤改良;污泥深度干化后作为燃料回用于焚烧炉,其生产的蒸汽又反向供给污泥干化系统,构建起能源自循环模式。

这种把垃圾“吃干榨净”的协同处置模式,最大限度挖掘了固废的能源价值,从源头减少垃圾填埋量,避免了甲烷等强效温室气体排放。

中节能环境肥西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环保技术创新研发上持续投入,牵头承担“长三角典型流域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集成示范”项目,已累计申请专利32项、软著作权10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仅提升了固废处理效率,同时构建起“技术降碳”的核心动能,推动节能降碳从“量的减少”向“质的提升”跨越。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