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部分上市公司蹭热点行为
来源:证券日报作者:安宁2025-07-07 09:05
(原标题:今日视点:警惕部分上市公司蹭热点行为)

随着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不断,机器人概念在资本市场的热度也持续升温。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近一个月的时间,关于“机器人”的问答多达400多条。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A股共有968家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相当于每6家A股公司里就有一家涉及机器人业务。在板块不断扩容的同时,投资者也要对那些“形似神不似”的机器人上市公司通过蹭热点、炒概念博得关注的行为保持警惕,以免误导投资决策造成损失。

上市公司蹭热点行为并不鲜见。当某个概念在市场走红时,就会有上市公司迫不及待地蹭热点。部分公司深谙市场心理,通过公告、互动平台或机构调研等渠道发布与热点相关的信息,靠模糊或片面的表述来制造噱头,吸引市场关注,达到炒作股价的目的。

今年2月份,因某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对投资者关心的人形机器人业务“模糊回复”,上交所对其下发纪律处分决定书。上交所表示,在机器人等相关概念处于当前市场高度关注的热点时期,相关信息的发布应该真实、准确、完整,并充分提示风险。

笔者认为,对于上市公司蹭热点行为,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投资者保持高度警惕。有效识别上市公司蹭热点行为,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判断。

一是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业务与热点的关联性。例如,从事白酒酿造的企业突然涉足疫苗研发,或者主营印刷业务的公司跨界进入机器人领域,对于此类与原有业务毫无关联的发展规划,要对公司行为的合理性打个问号。

真正的业务开拓是建立在公司既有优势与长期战略规划之上,而蹭热点多表现为短期内忽然切入与主营业务关联不大的领域。因此,一旦发现公司主业与热点关联生硬、跨度大,投资者就需要警惕了。

二是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表述。很多蹭热点的企业,都是一味地喊口号,通常在发布公告或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惯于使用语焉不详、模糊的表述,没有翔实的数据与可行性方案支撑。例如,在提及热点业务时,仅以“潜力不可限量”“未来大有可为”等空洞字眼搪塞,对关键细节绝口不提,像具体投入规划、收益预期、技术等内容一概模糊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要保持冷静,切勿盲目跟风投资。

“大浪淘沙始见金”。资本市场上每一次热点、概念的兴起都如同一场盛会,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能在这场盛会中参与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