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主题为“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的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
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为此,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在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野村证券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等专家学者纷纷发声,积极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刘元春:应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已成现实。基于“三驾马车”和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宏观研究模式,依靠历史规律预测未来的逻辑体系,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
在刘元春看来,研究中国经济亟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厘清其微观基础与行为新逻辑;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关注“新三驾马车”——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深度研判当前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
刘元春建议,宏观经济治理要在当前“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
他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导致价格水平低迷并偏离趋势值的原因除需求侧的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投资下滑)外,供给侧的冲击扮演了更为关键且复杂的角色。一方面,中国正经历一场由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驱动的“美好”供给冲击。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近90%,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蕴含着新生产模式。但另一方面,许多行业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财务指标却在恶化,企业利润率甚至降至历史低点,这些应归结为“内卷性定价模式”导致的恶性竞争。
“如果价格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企业利润理应改善。”刘元春说,“然而,当前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润下降得更快’的现象”。
刘元春说,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必须全面启动微观治理。他认为,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将竞争政策提升到舞台中央。
他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建议在关键时期通过立法和政府引导来规制盲目竞争、重塑市场秩序。面对中国产业政策长期优先于竞争政策导致的微观层面失序,强调要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张军:提升国内需求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十五五”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均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
基于此,张军指出,中国需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间轴展开战略部署,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稳步提升国内需求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
“稳市场、稳预期、扩投资是关键。”张军说,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重点在于要积极推动政府的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一方面,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硬化预算软约束,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建立更市场化的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严惩“长臂管辖”等行为。
针对释放消费潜力方面,张军表示,从长远来看,需要在分配领域,尤其是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领域深化改革,确保居民消费合理稳步增长。其一,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提高特定群体工资,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统筹提工资与提物价。其二,尽快定型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形成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对困难群体帮扶的精准度。
张军还强调,虽然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政策重点更多地在需求侧,但依然不能忽视供给侧问题,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也是促进需求侧改革、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应有之义。
连平: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机遇和挑战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可能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汇率变化和外贸格局,从不同侧面给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
展望下半年,在连平看来,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仍将交织叠加,具体可概括为“三个确定”和“三个不确定”。从确定性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压力显著增大,复苏路径和方向不够明确。二是关税驱动美国通胀反弹。三是多重因素推动美元继续走弱。
从不确定性来看,一是对等关税谈判悬念留存,迅速恶化的全球贸易环境走向不明。二是美联储降息何时重启仍存变数。三是地缘政治风险多点共振前景难料。
连平表示,面向未来,中国只要坚持“以我为主”、强化战略定力,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充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及不断迸发的创新动能,叠加多元出口市场,针对性和有力度地施策,就有望在外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陆挺:政策层面需多管齐下应对当前挑战
野村证券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前行,政策需要再度发力。
他分析,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下半年出口形势严峻,受补出口透支、关税上升及转出口漏洞被堵等影响,出口增速大概率低于上半年;二是房地产市场尚未真正出清,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仍高,其下行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较严重的下行拉力,且与出口增速下行相互影响;三是下半年某些行业清理产能过剩力度加大或导致投资和生产明显下降,以旧换新政策后续消费动力不足可能导致销售量和投资下行。此外,从物价的角度来看,下半年通缩压力仍在。
陆挺建议政策层面需要多管齐下应对当前挑战。其中,在房地产领域,需借压力出清房地产积累的债务等历史问题,推进保交楼、企业破产出清等事项,重建市场秩序和信任。在消费方面,要推进社保改革,提高城乡居民老人养老金,逐步让农民工纳入企业社保体系。“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下半年压力大但机会多,把握机会有望企稳复苏。”陆挺说。
责编:叶舒筠
校对: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