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开到了广州黄埔区的产业园区里。
在PCI·未来社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举办了“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直通车园区行”系列活动(首期)暨“人工智能+机器人”系列产业政策新闻发布会。围绕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四大领域发布了专项产业支持政策。包括最高给予1000万元扶持的近40条政策,引发了现场众多企业的热烈讨论和点赞。
这是该区首次将政策发布会开进园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零距离、一站式的政策咨询和政务服务。当天,来自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创新局、区国资局、区政务和数据局及区投资促进中心等13个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PCI·未来社区设立了主题咨询专区,涵盖人才招引、知识产权保护、高企申报、商事登记、反诈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领域,职能局摆摊为园区企业送政策、解疑惑。
“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到企业需要什么给什么。今天,我们就是要把政务窗口送到园区,服务到企业一线。”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李永伟在活动现场掷地有声地表示。
作为广东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首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黄埔区一直是营商环境改革的先锋,自2016年来就围绕营商环境累计推出超700项改革,过百项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营商环境便利度多年稳居全国经开区前列。“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投资者”的服务型理念更是成为其长在骨子里的基因。
图片来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系列产业政策新闻发布会现场。李剑锋 摄
打造产业发展生态:送算力、给场景、引人才
据了解,此次政策发布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旨在进一步巩固黄埔区的先发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
“这4个产业政策,我区都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新型显示产业2024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集聚了华星光电、视源、创维、立景创新、乐金显示等龙头企业。集成电路产业已发展成为广州市最集聚的片区,上下游企业超150家,产业规模近300亿元。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方面,全区集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219家,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广州市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邓旭在发布会上直言。
在政策发布环节,当邓旭提及,黄埔区将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对企业算力投入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并发放最高1000万元“算力券”时,台下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了小声交流。
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广东数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欧红君估算,1000万元的“算力券”可以为公司节省15%的算力成本与资金成本。
而江苏问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于政也偷偷告诉记者,自己对这个政策非常欣喜。“算力正是我们公司最急需的!算力券可以为我们的AI产品在算法落地和训练中提供大量的扶持。”出于公司战略考虑,于政近期一直在计划开拓新的发展版图,黄埔是他心中理想的目的地之一。
“希望企业能够充分用好算力券、场景券等政策工具,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开源项目,破解‘不敢用、不会用’难题,降低人工智能部署开发门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技术价值向产业价值高效转化。”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刘俊说。
黄埔区还聚焦集成电路领域,提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扶持,助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
不止于此,黄埔区还在政策文件中大胆“给场景”,提出将政策杠杆移向更稀缺的“模型&场景造血”,为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在人工智能领域,黄埔提出打造“百模千品”产业生态,促进100个以上融合行业数据集的垂直大模型,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动态打造1000个以上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在新型显示领域,打造一批在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出行、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创新项目,每个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扶持。在具身智能领域,提出深化“机器人+”应用,每年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
除提供资金奖补和应用场景外,人才同样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最关注的就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人才扶持政策。目前,高端人才多流向大院大所或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吸引人才。我们当前亟需高层次的硕博士人才,非常希望能够精准对接上此类人才。”广州艾目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副教授杨荣骞说。
人才因此也是本轮政策发布的焦点。《广州开发区 黄埔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系列跨学科课程,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鼓励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培育兼具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的人才。完善人才落户、生活就业、就医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措施。支持企业设立首席科学家、首席数据官等岗位,提高对领军人才的吸引力,建设大湾区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今天颁布的很多政策,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都是比较实在的,对整个区域的人工智能产业聚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广州花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鹏飞认为。“首先各种补贴和租金减免等财政政策为一些初创企业减轻压力,第二是政策导向作用,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先进制造领域形成集聚效应,有利于在黄埔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打通。”
服务理念升级:把政策送到一线
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最有发言权。
作为园区内一家机器人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张继昌本打算最近前往税务部门咨询一个困扰企业已久的难题,“今天在现场只花了20分钟就解决了”。他马上加入了企业税务服务群,税务部门会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推送定制的税收政策。
杨荣骞对黄埔区也赞誉有加。2020年底,他将广州艾目易科技有限公司迁到黄埔区,短短几年就实现了手术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迅速将核心部件成本降低了30%。目前,该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已远销全球100余个国家。
“手术机器人个性化需求定制的行业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创业风险大。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产品化和商业化,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杨荣骞犹记得,他们刚到黄埔区时就获批了一笔重要的资金支持,对公司后续发展非常关键。
多年来令他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职能部门都是主动上门服务,了解企业的政策需求,沟通反馈很及时。
广州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王煜林,同样对黄埔区的营商环境印象深刻。2023年,他所在的学院与佳都科技合作在黄埔建立了产业学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这里的营商环境优、产学研合作氛围浓,特别适合产业的发展。”王煜林透露,目前学院相关项目的产业收入已超过了1000万元。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广州黄埔区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近年来在理念和服务上做了不少创新。
黄埔区创造了多个“全国率先”——率先推行“一门受理、限时办结”兑现服务,率先承诺34个工作日限时办结,率先推出政策兑现“免申即享”,首创“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模式。
2024年,黄埔区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服务增值化改革,聚焦项目筹建、空间保障、人才引育、金融赋能、供需对接等企业普遍关切的9个方面,提出25条增值服务措施,从普惠便捷向增值提效升级,为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衍生服务。
“之所以要把服务和政策送到园区一线,是因为前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痛点,包括拿地成本、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及融资成本升高,这些都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企业‘一对多’找部门很麻烦。”李永伟认为,“企业的诉求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服务理念自然也应该相应地转变,变成‘多对一’‘服务找人’。”
而产业园区,是解决企业诉求的最佳场景。当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有大大小小的园区300余家,园区承载着规上企业超2000家,占全区近1/3。
“产业园区企业密集,尤其是上下游产业集聚,反映的诉求不仅集中,还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因此,园区是我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李永伟说。
接下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将继续围绕企业需求,每月走进一家重点园区,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产业,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政策宣讲与咨询服务对接,推动营商环境服务精准触达企业“最后一公里”。